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發佈的最新報告認為,雖然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只有新興市場物價出現較明顯攀升,但從2013年起,全球性的通脹威脅可能捲土重來,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期間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所導致。
報告指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把投資者分為兩大陣營:一些人預計價格將持續下跌,即陷入通縮緊縮,另一些人則擔心價格將長期持續上漲,即通貨膨脹。瑞銀方面認為第二種情形更有可能發生。
瑞銀認為,未來通脹再起的主要原因並非來自工資或實體經濟層面,而是由“生産”貨幣的部門引起,也就是各經濟體政府及中央銀行。如果後者相對於可供購買的商品和服務,過快增加貨幣供應,貨幣價值就會下降,進而帶來通脹風險。因此,通脹首先和最重要的不是價格上漲,而是貨幣價值的下降。
瑞銀認為,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貨幣氾濫還未導致明顯通脹,主要是由於發達國家的貨幣擴張到價格通脹之間的傳導機制還未發生明顯作用,尤其是利率和信貸機制仍然失效。
不過,瑞銀方面認為,從貨幣到價格的傳導遲早會發生。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經濟體是美國。隨著美國的借貸活動增加,經濟逐漸呈現可持續增長,並創造新就業機會,美國的價格水準將再起,並對全球産生影響。
瑞銀認為,投資者應及早採取措施保護資産和收益不受通脹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