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化 金融崛起雙輪驅動

2010-01-11 08:53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肖燕

  戴相龍:提升人民幣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

  全國社保基金會理事長戴相龍在論壇上表示,當前正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時機,應首先理順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的關係,提升人民幣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

  戴相龍認為,現階段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一定非等到資本項目全部開放,而應著手做充分的準備工作,使人民幣逐漸成為國際貨幣。他還建議研究由中國政府及中央銀行和有關國家政府及中央銀行通過特定協商安排,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並提出了具體措施:

  一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理順人民幣與日元、港幣、新台幣等貨幣的關係,研究區域貨幣的可行性,提高人民幣在周邊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從而提升人民幣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二是把一部分貨幣互換改為一次性賣出人民幣。這樣可以解除貨幣互換國家因人民幣升值將來須更多歸還人民幣的擔憂,把人民幣升值好處留給兌換人民幣的國家,鼓勵其更多持有人民幣。三是用人民幣支付我國對某些國家及地區的貿易逆差。這些國家及地區可以用人民幣購買中國商品和勞務,進行對中國的投資,也可以兌換為其他國際儲備貨幣。 (丁冰)

  林晨:強大的資本市場是大國金融崛起基石

  中國證券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林晨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大國經濟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市場支援,而強大的資本市場則是大國金融崛起的基石。

  林晨説,2009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環境整體好轉,但也必須看到,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並不穩固,我國經濟回升內生動力尚且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運作變化和政策調整,都會在上市公司業績以及市場運作中反映出來。雖然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但它對世界經濟、金融市場的影響還遠未結束。僅就金融危機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看,有兩點值得思考:一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兩者如何互相協調發展;二是政府監管與市場機制的關係。要在發揮市場機制優勢的同時,加強和改進監管,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林晨指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仍未擺脫“新興加轉軌”的鮮明特點,資本市場發展創新的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滯。日前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終於獲得國務院批准,推出在即;繼創業板在去年閃亮登場之後,今年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有望繼續獲得突破。其中,以中關村股份代辦轉讓系統為基礎的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OTC)建設將會取得新進展。在創新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我國資本市場,將在國民經濟促轉變、調結構過程中發揮日益重要的推動作用。(蔡宗琦)

  巴曙松:今年第一週日均信貸投放達1千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出席論壇時透露,據不完整渠道了解,2010年的第一個工作周每天平均的信貸投放達到1000億元。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按此計算,1月份的信貸總量將再現井噴,或重返萬億元。2009年1月,在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新增貸款出現井噴達到1.62萬億元,創下有史以來單月最高增量。

  有銀行人士表示,年初信貸高投放有四方面動因。首先,商業銀行有盈利要求,越早放款,全年的收益就能越早體現;其二,銀行現在是根據貸存比和資本充足率等硬性指標控制貸款節奏,所以在年初存款多、貸存比比較充裕的時候就會儘量多放貸;其三,業界擔心下半年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會出現變化,收緊對貸款規模的控制,所以會提前放貸;其四,2009年底商業銀行已有大量的信貸項目儲備,有些不能積壓太長時間。 (丁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