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玉明:推動基金業走出同質化泥潭

2012-02-06 10: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掘金資管綢繆養老金入市機會

  中國證券報:證券、基金行業正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財富管理的巨大需求將推動券商、基金等機構深化金融服務,升級換代理財産品。但目前的尷尬是,2011年基金、券商集合理財、陽光私募等合計發行規模約4600億元,不足銀行新增存款的5%。當前我國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主要集中于房地産和存款,分別佔51%和32%,配置於股票、債券、保險産品僅為13%。財富管理行業未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基金、券商、信託、銀行等各類機構將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

  竇玉明:從長遠來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空間是很大的。首先,目前中國居民財富積累依然處於快速積累階段。其次,對於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們是比較樂觀的,隨著市場深度的擴大,可投資面越來越廣,投資的工具越來越多,各方面的監管越來越完備,整個制度環境在為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第三,雖然人口紅利最豐厚的一段時間可能快過去了,但老齡化還沒有到來,預計在2030年之前更多的還是居民財富的積累。

  資産管理行業未來面臨的一個共同變局是客戶結構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未來資産管理行業會在可市場細分的基礎上強化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銀行理財産品等都應有適合其目標人群的特色産品。

  林義相:券商行業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但也要看到這些年券商行業發展的速度太慢了。造成上述窘境的原因是證券業以規範的名義,捆死了自己的手腳,自己把自己排斥在外。例如,銀行發行這麼多理財産品,很多東西券商也可以做。

  證券業應該重新反思發展路徑,不要求大,也不要求所謂的強,要從現實需要出發,從可信的、可行的基礎來發展,讓券商從小、多、分散慢慢進行淘汰,慢慢成長出大的、強的公司。一個正常的、長遠的生態環境,不要把陽光、雨露和肥料全給幾棵樹,讓它們成長為參天大樹,而應該讓大量種子發芽,有大樹、有小樹、有灌木、有鮮花、有雜草。

  中國證券報:推動養老金入市是當前資本市場最關注的一個話題,對於此事的利弊,各方也是觀點各異。養老金入市對資本市場、資産管理機構將産生怎樣的影響?

  林義相:養老金投資股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養老金作為長期資金,相當比例要做長期投資,但也有一定比例是短期投資,以保證流動性。對於長期資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拿著股票長期不動,另一種是指資金源源不斷進來。我説的長期資金是指後一種。另外,投資也要看到風險,經濟增長而股市可能不漲。從投機性角度看,現在入市可能是個時機。相比現在的股市點位,未來十年將有可觀的漲幅,賺錢的可能性更大。

  至於對機構的影響,我認為肯定會推動資産管理行業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養老金的管理,應該讓出錢者即員工代表來選擇、監督管理人,而不應是企業領導説了算,至少這兩方面應該有所平衡。在選擇管理人時,要讓出錢者有更大的發言權,以減少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舞弊行為。養老金入市對公募基金是好事,但公募基金不見得就是最好的管理人,也不能成為排他性的管理人。應該借養老金入市的機會,培育更多小的管理人,可以委託這些小管理人管理1億、2億資金。比如,交給你1億元,你自己再放進去1000萬元,賠了一起賠,賺了一起賺,賺了還可以給你更多提成,賠了同比例賠,並把管理費降下來。

  竇玉明:這一業務前景很大。從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來看,社保基金實現保值、增值,投資應是多元化、多渠道的。有數據顯示,中國社保金投資收益中,投資股票貢獻率大約在50%左右,長期回報跑贏了CPI。而且,養老金入市有利於促進A股市場治理結構改革,併為這一市場帶來了新的長期資金。公募基金目前是社保基金的管理人之一。我相信,一些業績長期穩定、經驗豐富、管理規範的基金管理公司有望在未來養老金市場中找到自己的機會。

  完善制度保護中小股東利益

  中國證券報:監管層近年來在強調放鬆管制,加強監管。近來在新股發行制度、推進上市公司分紅、加強市場透明度建設等方面也是動作頻頻。業內對一系列監管制度改革也抱有較高的期望。在資本市場制度頂層設計上需要做出哪些安排?

  林義相:總的來説就是放鬆管制,加強監管。證券業經過這麼多年的規範發展,已經發現了風險點在哪,怎樣去控制風險,不會“一放就亂”。而且,分散的、小的資産管理機構,還可以把風險區域化、隔離化。例如,每傢俬募10個客戶,每人1000萬元投資,即使倒掉1000家公司,虧掉1000億元,涉及1萬人,但這1000家小的資産管理公司和它的委託人自己可以消化掉損失,不會出現大的社會問題。

  竇玉明:制度建設很重要。能否建立一個保護中小股東的制度或是中國股市未來能不能走好的關鍵,也是中國基金業能不能發展好的關鍵。有時候,即使中國經濟發展好了,企業利潤也不見得好,所以既要經濟形勢好,也要有好的制度設計,讓企業真正把利潤留給投資者,資産管理公司再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把利益傳遞給廣大投資者。

  加速轉型走出同質化泥潭

  中國證券報:未來財富管理市場的快速發展、資本市場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無疑將給券商、基金等機構提供絕佳的發展機遇。但業內提了多年的轉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行業同質化競爭相當嚴重。如何建設國際一流的投行、基金管理公司是各大機構面臨的共同難題。機構到底如何實現鳳凰涅槃?

  竇玉明:中國基金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雖然整體上發展速度很快,過去的複合增長率甚至接近50%(2010年底時的數據是47%),但總量規模依然很小,目前已進入一個相對的調整期。在這個關鍵的轉捩點上,基金行業要特別警惕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從我觀察到的一些情況來看,基金行業越來越向同質化的方向發展。首先是公司戰略目標雷同。不管“老十家”,還是後起之秀,不管是管理層,還是公司股東,都把管理規模最大化作為追求目標,把短期的規模排名看得過分重要。其次是産品雷同。每個公司都想成為全産品的提供商。第三是投資風格雷同,投資策略短期化。從過去5年的數據基本看不出各個公司的差異。第四是銷售策略同質化。目前,基金60%-70%是通過銀行渠道銷售,各公司都是通過做廣告,給銀行做培訓,很少有公司能夠形成明顯差異化,也沒有看出哪個公司的品牌有很明顯的定位。

  同質化是一個死衚同。同質化競爭的後果就是“價格戰”,渠道佣金和服務費用的提高;産品品質平庸,缺乏精品;利潤率不斷降低;相互挖角,人員流動率加大。

  走出同質化,需要媒體、監管層和基金公司共同努力。可能的舉措在於,首先要改變投資者的思路,進行投資者教育,避免短期利益的驅動;其次,需要管理層繼續放鬆管制,在産品上給予基金公司充分的選擇權,鼓勵差異化的産品策略。此外,放鬆行業管制,推動公司股東多樣化。如果制度上允許員工持股,使股東和核心團隊的利益更加一致,考慮長線一些,對公司和投資者都是好事;如果更多地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就會有人真正願意跟公司的長期利益綁定,追求長久的品牌,也能減少代理成本,使行業長期發展凝聚合力。

  林義相:基金管理公司本質上就是資産管理公司。現在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是做公募基金,這對它們的業務限制太大。從資産管理公司情況看,中國走的是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先從公募基金起步,做到一定程度再進入到帶有一定私募基金性質的專戶理財。

  也就是説,我國資産管理業務的演變是先難後易、居高臨下。而從國際上看,剛好和我們相反,一般是從小的、私募的、簡單的開始做,從管理人和委託人之間關係比較密切、比較了解,容易一對一談判開始做,積累經驗,培養和訓練隊伍,規模逐漸做大之後,再面向公眾市場。

  我認為,應該先從相對比較小的、私募的開始做,相互之間比較熟悉可以約定的。這對基金公司的要求不用那麼嚴格,委託人的約定就是制約,人數不需要很多,不需要一整套繁瑣的程式和流程,也不用花費昂貴的資訊系統,這可以讓資産管理行業做得更大,更多人參與,和社會的滲透面和接觸更多,讓更多人接觸資産管理業。

  至於轉型的具體路徑,對於現有基金管理公司來説,應當放開業務,更加尊重委託人和管理人之間的約定。同時,允許一批不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資産管理公司出現,允許私募基金、私募資産管理公司、投資顧問公司進入資産管理業務。尤其是委託人少的時候,應該給雙方充分的自主權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