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中國面臨世界經濟和金融危機的挑戰,國內經濟面臨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在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這對 促進中國金融體系建設,幫助實體經濟復蘇有著深遠意義。張春認為,基於國際金融危機的經營教訓,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在上海先試先行,必須謹慎進行。而當前亟須改善的軟環境,是金融人才的引進。
張春表示,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出口導向為主,依賴國外投融資。借助的金融工具是以美元為體系的國際金融體系,國內金融體系還不發達、不完善,與實體經濟不匹配。“中國經濟的轉型必須要建立一個以人力為核心的金融體系,所以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必要的步驟。以美元為中心建立國際金融體系有很多弊病,建立自己的金融中心能夠脫離對美元的依賴。”他説。
今年一季度,上海工業總值增速低於全國,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張春表示,上海地方小但地價貴,不能發展大規模的製造業,在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是滿足上海長遠發展的需求。上海市政府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確定了“一個核心和兩個重點”戰略,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
張春認為,上海在人才外資、理念創新、稅收制度方面都可以進行嘗試。特別是創造好的環境,尤其是好的內部激勵機制以吸引國外人才進入中國的體系。“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比較難做的,但是也是上海必須要做的。”
從長遠來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主要依靠的是市場力量。目前金融市場如外匯、期貨、股票、銀行間債券、黃金都集中在上海,上海有市場的優勢。只要政府放開,這個市場會逐漸做大做強,雖然上海的機構總部不多,但只要市場運作起來,資源自然會向上海集中。
近日上海市政府已提出,將初步選擇一家在滬央企和一家上海本地金融機構率先試行綜合化經營。張春認為,綜合經營是全球化趨勢,雖然美國出現了次貸危機,但是並不能説綜合經營不應該搞。“如今的金融産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險、銀行和證券業互相不可分割。今後這幾年需要更多的發展,上海應當先行試點,但也要謹慎進行。尤其是目前的監管體系不很適應市場發展,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改進。”
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特別長三角有很多好的企業,有大量的金融服務需求。今後上海不僅要服務國內,也要面向國際。目前人民幣是制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因素之一,因為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外面的企業要走進來,都要依賴中國本國貨幣做結算。(記者 鄒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