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中國大媽PK金融大鱷”的消息繼4月16日金價大幅下跌後再度點燃國人關注黃金的熱情。香港媒體報道稱,多個金舖門口出現排隊等候開門的場景,不少內地遊客大手筆買入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金飾。
據了解,“五一”小長假第一天,廣州全城上演一場瘋狂的搶金大戲,多家百貨商場的黃金專櫃圍著許多搶購黃金的消費者。“買金像買白菜一樣,不講價,一來就開單、付錢,好像怕慢一步就被別人搶了。”
在香港,有內地旅客拖著行李箱豪買黃金。統計數據顯示,福建廈門市民赴港4月下旬同比增長約45%,“赴港搶金”是個重要因素。為應付黃金短缺,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緊急向倫敦和瑞士金庫購入4倍于平時的金條。
由於購買力巨增,國際金價出現了明顯的企穩跡象,高盛停止了推薦做空黃金。有網友感嘆,“華爾街分析師抵不過中國大媽”。
或許是受實物黃金購買力的影響,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1日之前的一週,黃金價格上漲明顯。上周,紐約黃金期貨價格上漲0.7%至每盎司1464.20美元。如此一來,“大媽力挺金價”的論調更是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記者就這一現象諮詢了投資分析師,“現在在現貨市場帶著投資願望購買實物黃金,並不是很好的決策。”分析師表示,首飾類黃金基本上就是消費品,作為投資品存在工藝方面的溢價,回收也會在原有價格上打比較嚴重的折扣,如果是金條或金磚類的實物,可以通過商店買,也可以從銀行渠道購買,回收變現的折扣相對首飾金略小,考慮到可能存在的託管費、貨幣的通脹貶值,要實現盈利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有儲存幾十年的長期投資準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實物黃金的價值在於對衝美元貨幣風險的儲備,而非盈利導向的投資。
如今的黃金投資,最主要指的是投資期貨、遠期掉期的實物交易、銀行間的紙黃金等,以掛鉤黃金為符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分析師説,這些交易和在金店裏買金磚、黃金首飾是兩碼事,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資金實力和投資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黃金産品。
在這一點上,有“股神”之稱的著名投資人巴菲特也有類似的看法,日前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表示,黃金即使下跌後也不存在吸引力。他將黃金比喻成為“一隻不會生蛋的雞”,並表示:“即使黃金價格跌至每盎司1000美元,甚至是800美元,我都不會買入,因為黃金除了擺在那兒供人觀看之外,其實並沒什麼其他用處。”本刊記者張璐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