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改革不是“擠牙膏”

2011-06-29 09:11     來源:新華網——國際金融報     編輯:王思羽

  正在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再一次討論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其中的3000元免徵額標準並未提高,只是在稅率上有所調整,將第一級月納稅所得額1500元的稅率由5%調整至3%。這一方案一經公布,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反響,大多數民眾對此感到失望。

  此次個稅改革,自今年2月底溫家寶總理在與網民交流時首次提出,到現在已有4個月時間。這4個月里,個稅改革經歷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討論,經歷了全國兩會的討論,經歷了上一次人大常委會會議的討論,更經歷了由全國人大實施的網上徵詢意見,在我國僅有的幾次個稅改革中,是持續時間最長、牽動社會各個層面最為廣泛的一次行動。由于個稅直接與民眾的個人利益挂鉤,因此這一事件持久地為民眾所關注。對于草案所定下的3000元免徵額,在此次網上徵詢意見中,有八成以上的意見表示反對,希望在此基礎上再能有所提高。雖然網上的意見不能與全民的意見畫上截然的等號,但它畢竟也是民意的充分反映。令人不解的是,全國人大興師動眾地進行了網上意見徵詢,其實已經為自己尋找到了與政府部門進行意見交流的最有力的支撐,但卻對這一最為集中的意見未予採納。

  當然,在此次圍繞著個稅改革所進行的廣泛討論中,不僅民眾有了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很多專家學者也表示了他們的看法,其中有一股聲音對單純提高免徵額表示反對,認為這無助于建立更合理的個稅制度。不能說專家的意見沒有道理,而且由于專家所佔有的特殊地位,他們的意見也更容易進入權力部門。

  現在的方案中將應納稅額第一級,即1500元的稅率由5%調整至3%,也能實現這樣的效果,但是,這比起提高免徵額,畢竟仍然需要交稅,民眾仍會產生“鵝叫聲”。為什麼不選擇讓民眾更滿意的方案呢?

  稅改方案之所以選擇維持3000元免徵額而在稅率上作有限讓步,這與我國稅收法律由稅收部門來決定有很大關係,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部門立法”。稅收部門作為一個向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的重要部門,盡可能地多收稅,是它的惟一追求。而面對目前越來越強大的增加民眾收入的社會訴求,稅收部門難以做到置之度外,必須作出反應。這種看起來對立的要求使稅收部門的立場時常左右搖擺,但骨子里仍然是以實現自己多給國家創造稅收為最高目標的,因此,表現在個稅改革上,所謂的減稅也就只能是“擠牙膏”式的,因此再要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已經缺少足夠的動力,它只能以將第一級稅率適當減低來回應民眾的要求。

  現在就期望利用個稅來改變貧富差距是不現實的,但個稅徵收應該向有利于縮小貧富鴻溝這個目標靠攏。此次改革正在向這個方面努力,一些高收入者將交更多的稅,但是從目前的方案來看,這種改革還很不夠。個稅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變目前這種“擠牙膏”式的操作思路,每隔幾年就來一次涉及全社會的討論,而在一次次的討論中,稅收部門每每陷于民眾的指責之中。因此,更為重要的是,有關部門應該抓緊對現行個稅制度進行全面的改革,而在這種改革之中,首先要改變由稅收部門主導改革的現行制度模式,讓稅收能夠更充分地與民意接上軌。(周俊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