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一日全球股市暴跌後,昨日亞太市場又出現了普跌。如果將6月29日的全球股市“周二慘案”歸結為“一項指數惹的禍”,那麼周三的延續下跌便可以證明,此次全球股市“熊氣”不會單純受中國先行指數被調低的影響。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擔憂已經開始升級,對全球股市二次探底的預期也愈加明顯。短期內,全球股市都可能“如履薄冰”。
指數意義有限
6月29日,美國研究機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發布新聞稱,將4月中國先行經濟指數(LEI)環比上升幅度,由原先公布的1.7%調降為0.3%,為近5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
該消息一出爐,立刻嚇壞了全球市場,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迅速蔓延開來。6月29日,美國股市全線大跌,道指與標普500指數均收于今年最低收盤點位。一日之後,這種恐慌的情緒並沒有消除。6月30日,A股繼前一日暴跌4.27%後,再度下挫1.18%。亞太其他市場同樣以普跌收盤,日本日經指數更是跌至7個月的低點。
一份指數報告竟然引起排山倒海式的連鎖反應,這讓國內外不少身經百戰的分析師們都大吃一驚。冷靜一下仔細分析,究竟這項指數的意義有多大呢?
6月30日,美銀美林亞太區經濟學家陸挺發布報告,用了“過分誇大”來形容市場的反應。陸挺認為,這份中國先行經濟指數LEI的部分樣本數據存在時間較短,應當有保留地進行一定季節性調整。另一方面,其使用了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次級指標(供應商交貨指數),但實際價值甚微,並且發布機構未能在編制該經濟指標時合理轉換這一次級指標。因此,LEI將逐級數據與月比波動數據整合,大大削減了該指標自身意義,令人難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