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
由國臺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等30多個國家部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以及臺灣農、漁會等臺灣多個民間機構聯合主辦的“海峽論壇”,已成為兩岸基層民眾重要交流平臺。“生態文明”作為兩岸民眾共同關心的新主題元素,已融入海峽論壇這個民間交流大平臺之中。
◆生態文明:兩岸社會關注的熱點
定位為“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海峽論壇,在堅持“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追求中,始終捕捉兩岸民眾關注的焦點,反映他們的訴求,每年都會增設新論壇,拓展新議題。
第五屆海峽論壇將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城鄉發展、民生福祉等主題元素融入各項活動的設計創意之中,新增“城鎮化發展論壇、海峽民生氣象論壇”等活動,兩岸來賓對兩岸生態保護和環保產業發展等問題進行面對面地交流,探討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生態文明的美麗城鎮鄉村,共同倡導志願實踐公益精神,關愛自然,讓家園更美麗。
在“海峽論壇·第五屆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討會”上,兩岸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生物多樣性與美麗家園”主題,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共同的美麗家園、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培育生態產品、弘揚生態文化等議題進行交流、研討。兩岸專家一致表示,將通過發揮常態化、固定化的年會機制,開展聯合科研、科普教育、相互參訪、信息交流,定期開展主題學術研討,研究兩地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對策和措施等,培育生態產品、弘揚生態文化,並充分發揮戴雲山脈、臺灣山脈在承載兩岸之間親緣關係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並建立海峽兩岸良好的合作與交流關係。
第六屆海峽論壇,在“2014海峽兩岸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養護學術研討會”上,兩岸共議海洋生態保護;由福建東山和臺灣金門、澎湖輪辦的“三島論壇”在東山舉辦,圍繞“海峽三島,生態共建”主題探討海島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還舉辦了主題為“共敘兩岸鄉情、同建美麗鄉村”的兩岸特色鄉鎮農業產業對接交流會。
第七屆海峽論壇將結合“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互聯網+”、生態文明等當前兩岸社會關注熱點,策劃論壇大會和兩岸青年、基層、經貿交流等四大板塊17項活動。其中,“海峽兩岸生態文明研討會”將圍繞“責任與夢想”、“綠色經濟與生態文明”兩大核心主題,邀請兩岸專家學者、生態示范縣(市)代表,以宏觀視野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外延;多形式推廣生態示范區(縣)、新農村建設典型經驗及生態建設項目;論證綠色經濟、循環產業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密切關係,並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形成“海峽兩岸生態文明建設倡議書”。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成為兩岸發展的新要求,也符合人類建設美好共同未來的根本願望。可以預見,海峽論壇將進一步加強兩岸生態建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用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兩岸共同發展,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生態家園:兩岸共同的民生福祉
海峽論壇是一個為兩岸基層民眾謀福祉的平臺,百姓的幸福感不僅源于豐富的物質基礎,更包括良好生態環境所營造出的良好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迅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生態承載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閩臺兩地都面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資源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是兩岸民眾的共同願望和追求。中華民族自古注重人與自然和諧,注重遵從生態規律,重視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謀求人民長遠福祉,要求我們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給子孫後代留下更美好的生存發展空間。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中華民族才能在古老的國度里持續發展,人民才能擁有更大的福祉。
構建美麗的“兩岸共同家園”成為當下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新熱點。平潭實驗區的發展定位為兩岸同胞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平潭不僅要打造閩臺兩岸共同的家園,更要建成生態智慧平潭,成為兩岸同胞宜居宜業的共同家園。
平潭綜合實驗區從一開始就以規劃引領,注重“生態、環保、低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山、海、島、城”一體化生態之城。經過3年多的努力,平潭在重點生態區域植樹造林近3萬畝,植樹5000多萬株,形成50公里的綠色長廊,為曾經“只見石頭不見樹木”的平潭島寫下了生態發展的新注腳。
“兩岸共同家園”建設,必須強化生態意識,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消費綠色化、生活低碳化,以“探索—實踐—完善—推廣”模式,在創新發展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建設之路。經過多年的合作溝通,兩岸對生態家園共同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溝通機制更加完善,合作不斷深化。建設美麗家園,打造宜居環境,是兩岸民眾的共同向往,更是生態家園建設者不懈的追求目標。秉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一個倡導節能環保的生態家園,一個引領健康生活的宜居家園,一個實現互利互惠的和諧家園,必將在平潭得到完美呈現。
◆生態建設:兩岸合作互利共贏
臺灣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後,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重視。如今環保產業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新興產業,綠色產業體係基本構建完成,綠色技術居世界中上水平,一般性廢水生物處理技術、化學混凝技術、燃燒源的簡單空氣防污技術,以及小型固定式焚化爐等屬傳統與小型設備的應用技術,已經基本趕上發達國家和地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陸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對此,大陸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大陸在每次規劃編制時,都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很多重要內容納入其中。目前,“十三五”規劃正在制定思路,相信生態文明建設會得到更進一步重視。臺灣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大陸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很猛,雙方借鑒、合作的空間大。
建設美麗中國,兩岸共圓“中國夢”,就是兩岸都能夠提供讓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兩岸同胞可以共享中國崛起的榮耀、財富、機會和成就。生態相關的綠色經濟將成為大陸未來新興經濟增長點。臺商環保產業技術領先,優勢突出,一定能在大陸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找到巨大商機。全球經濟板塊正在發生快速的調整,在這一波綠色潮流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破解資源短缺的現實,將是兩岸經濟轉型重要的契機,也是兩岸產業合作的最好切入點。海峽兩岸對于生態文明理念的交流應該更為頻繁且得到落實,兩岸合作,必將互利共贏。
福建是大陸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省份,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閩臺一水之隔,地理環境和氣候相似,生態文明建設的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幹意見》,強調要推動建立閩臺生態科技交流與產業合作機制。其實閩臺在生態建設方面的交流合作已很多,在生態省建設中,福建大力開展閩臺生態交流與合作,鼓勵和支持臺灣同胞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投資生態項目,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福建省人大通過了《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以立法形式,提出建立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和科技園區的生態產業合作機制,引進臺灣節能環保等先進技術,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對接。閩臺實現綠色產業合作互補性強,兩地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開展更務實的交流合作,一定能實現雙贏,共創生態文明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