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文化情結”難改實體書店絕境 獨立書店仍在堅持

時間:2011-09-26 16:40   來源:山東商報

  【9月22日,廣州市最後兩家三聯書店宣佈結業,為今年宣佈關門的書店數量增加了兩家。近年來,實體書店經營慘澹,在絕境中苦求生存並不是新聞,只是在大量實體書店倒閉背後,新的購書渠道是否成熟?實體書店的消失是否會影響城市文化生態?書店消失對圖書市場有何影響?這一問題鋪展在愛書人之前,而答案是什麼?】

  書籍也只是一種商品

  繼去年位於廣州購書中心的三聯書店結業後,今年9月22日,廣州僅余的兩家三聯書店也宣佈結業。在最高峰時期,廣州曾有5家三聯書店,但現在,已經一家都沒有了。近幾年,讀者目睹諸多實體書店關門。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曾調查過,在過去10年裏,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老牌三聯書店的結業,還是讓諸多愛逛書店的人頓有秋風四起之感。不僅中國,今年7月19日,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博德斯公司由於未能與潛在買家達成收購合約,當日宣佈放棄破産收購,正式尋求清算。

  英國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説:“我就是想開一家書店。”售賣書籍的場所——書店,在愛書人心中,已經超過了購買書籍場所之本意,它更帶有一種文化氛圍,在書店中挑選一本書,偶遇一本陌生的書,再次遇到已讀過的書,其中的情景和意味,都成為書店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買書付錢。

  書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已不是簡單的銷售場所。正因為這樣,才讓愛書人覺得實體書店的倒閉,有了一種文化沒落之感。在三聯書店結業後,曾有人在媒體上質疑:“當我們每天忙著工作應酬、忙著上網炒股,當三聯書店相繼離我們遠去的時候,南國的書墨味兒還能飄香嗎?”

  但愛書人的書店情結並不能改變事實,書是文化含量最高的商品之一,但它的文化含量並不能改變它作為商品的本質,書籍也只是一種商品。民營書店同樣也需要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最後市場會做出選擇,這一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是公平的,也是應該的。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