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關張后,何處覓書香

時間:2011-11-09 10:38   來源:紅網

  10月31日,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房因資金鏈斷裂,位於北京和廈門的直營店全部歇業,僅余3家還在營業,但已與總店完全脫離關係。苦心經營16年後,“光合作用”像風入松、第三極等老牌民營書店一樣,黯然退出圖書銷售市場。

  算起來,這已是媒體報道的第4起民營書店關張的新聞了:去年1月,第三極書局戴著“3年虧損7800萬”的帽子謝幕;今年7月,風入松關門停業;9月,三聯書店宣佈關張。據統計,在過去10年裏,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關張,且這股“倒閉潮”還在蔓延。在這個寒意乍起的日子裏,眾多民營書店的相繼關張,似乎預示著實體書店冬天的到來。

  光合作用的關張,實際上凸顯的是時下實體書店的轉型之難。儘管許多書店成立了讀者俱樂部,也開展了圖書打折、作家簽名、文學講座等活動,甚至將書店部分樓層出租,但面對網上書店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和讀者“書店看書網上買書”的事實,面對國民讀書每人平均一年不足一本的事實,書店也只能發出一聲嘆息。

  去北京看“萬聖”,到南京找“先鋒”,過上海瞧“季風”,經杭州覓“楓林晚”,遇廣州尋“學而優”,飛臺北逛“誠品”,曾幾何時,這些民營書店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散發著淡淡的書香。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數字出版業的風生水起,國營書店正在逐步退出黃金地段讓位於商業樓盤,遍佈角落的私營書店同樣消失在城市的地圖中。

  有人説,實體書店倒閉,消失的不僅是一些傳統人文小書店,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亦有評論者感慨,這是一個沒有利益就被淘汰的時代,若干年後,實體書店只能成為一種回憶。更有讀書人發出“明天,我們還能逛書店嗎”式的詰問,但眾口嘵嘵都掩飾不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書店要生存,必須要營利,而實體書店日漸高漲的人工成本、房租、水電費等問題,成了難以承受之重,再加上網路銷售低價售書的巨大衝擊以及讀者閱讀習慣的轉移,民營書店的經營可謂左支右絀,步履維艱,一旦資金鏈出現斷裂,倒下是早晚的事情。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書店,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書店,都最終面臨這樣的際遇。

  當然,民營書店並非沒有出路可走,著名出版人黎波給出的藥方是,“及時對讀者發佈圖書資訊,送貨到府,把服務做細做精。”民營書店要想走出當前困境,就必須要找到與圖書或文化關聯性較強的産品進行混搭銷售,多元化才能增強顧客的黏性。其次,利用實體書店人性化的特點,提高對讀者的資訊、情感和産品服務,讓顧客在店內獲得與網上購書不一樣的體驗。三是可將書店開在功能日趨多樣化的社區,如設立社區連鎖書店,以降低房租成本。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