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廣州購書中心的三聯書店裏,圖書架上貼滿“打折”條幅,不少連鎖店已落得關門的結局。面臨困境的還有北京的“第三極”、席殊書屋。過去10年,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趨勢還在加劇。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副會長王笑東説,在高租金和低利潤以及網上電子書籍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實體書店僅為營利商店嗎?如果是,那它的倒閉無關緊要;實體書店只是購書通道嗎?如果是,那大可轉向紅火的網上購書,方便,便宜。
但是,如果只看表面,真的認可這兩個“如果”,無視實體書店倒閉可能帶來的文化漸弱,看不到實體書店的書籍推廣功能、閱讀激發功能、文化休閒功能,則我們很可能迎來一個城中無書店的時代。
城中無書店,這將是文化的災難、讀書人的苦痛、普通大眾遠離圖書的禍首。沒有書店的城市,是缺乏溫度的,喪失深度的,排斥廣度的。這樣的城市,屬於堅硬冰冷的鋼筋水泥,而不屬於閱讀趣味的充實,不屬於文化享受的包裹。書店的關閉,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對某部分人來説,意味著書籍的招手揮別。
筆者愛實體書店,亦愛網上購書。飯後睡前,踱步書店,看看有什麼新出的好書,有哪些沒看過但值得一看的舊書。一圈下來,對出版業的成果略有所知。在隨意翻閱中,我知道了哪些流行書名實相符,哪些書被評論者給了過高評價,不可隨意跟風。沒錯,沒有實體書店,我可以網上購書,但是,網上書店是工具性的,網上購書是單一目的的,逛實體書店則趣味大異,它是一種文化的休閒,是一種閱讀心態的包裹和融入。更何況,僅靠網路書店的排行、搜索、推薦等途徑購書,我們必然要與不少好書失緣,或者是買到不少看起來很美,實則未必值得自己鑽入其中的壞書。因為,買書不可完全看人,看名,更要實實在在地隨手翻閱,粗讀一下,以內容評優劣,以優劣定買否。
在閱讀率日趨下降,閱讀品位亟需提升,閱讀能力越發薄弱的今天,有無數人徘徊于看與不看的二元選擇中。他們沒有明確的閱讀期待,沒有強烈的閱讀慾望,沒有堅定的閱讀毅力。這樣的處於閱讀邊緣的大多數,當他們無意中走進書店,隨意翻起一本本書時,很可能某一本就能吸引他們注視的目光,從而重開一段閱讀之旅。如果沒有實體書店,沒有那種無意的闖入和隨意的翻閱,他們的閱讀可能就停滯了。
可見,往小了説,實體書店事關我們能否買到好書,能否幫大家維持閱讀趣味;往大了説,它是一個城市除圖書館之外,最重要的文化茶館、閱讀推力、書籍倉庫。沒有它,我們同樣能買到書,但實體書店的書籍推廣功能、閱讀激發功能、文化休閒功能則將閉門謝客。實體書店的文化公益性,便體現於此。它不僅是經營性的,更承擔了一部分社會教化、文化繁榮、促進教育以及文化休閒的功能。
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實體書店的關門,便是其文化公益性的消逝。它的文化公益性,是網路購書無法比擬的,也是數量不多的圖書館無法替代的。由此以觀,我們怎能不為實體書店的不斷關閉而憂心不已,怎能不為它可能帶來的文化漸弱而唏噓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