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陳蓉、陳清波:關于構建中國特色復合制的探討
 
 
來源:光明網      日期:2010-06-04 10:57

 

  二、構建中國特色復合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以構建中國特色的復合制而謀求祖國的完全統一,應該說有充足的理由。

  (一)構建中國特色復合制的必要性

  1、臺灣朝野政黨和部分民眾對“一國兩制”尚未認同。

  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已成功地在香港、澳門得到實施,並有效地促進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但是,我們不能不正視現實——對于中國共產黨多年來一再重申的“一國兩制、臺人治臺、高度自治”的海峽兩岸和平統一方針,不僅民進黨大唱反調,國民黨也不完全認同,臺灣民眾的讚同率也不高。這一點,長期致力于臺海和平發展戰略建構、致力于國家和平統一理論開拓建設的李逸舟先生所撰寫的《實現國家統一理論創新與對臺工作戰略調整》一文中,有較真實的述寫。

  李逸舟先生在文中直率地指出,中國共產黨以往在統一理念上失之于一廂情願。他在文中這麼闡述:

  ——“對于一個中國,以往兩岸是通過互相否定對方、各自自視為中國‘合法代表’來維係的。顯然,現在讓國民黨政權‘自行了斷’、自我終結是不可能的,而國民黨要取代我在大陸的領導以及我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地位同樣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其實需要雙方合作來求得處理,需要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以相互體諒包容的默契找到一個恰當的形式來共同支撐‘一個中國’。以後臺灣陸續提出的‘一國兩府’、‘一國兩區’、‘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以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等等,其要義也在于此。但這顯然與我們當時正全力爭取實現初始意義上的‘一國兩制’(以臺灣‘降國旗’、‘去國號’、成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為核心內容)目標是不相容的,因而總體上都被我們歸諸于分裂和臺獨的范疇。”[8]

  ——“由于內外形勢的變化,‘一個中國’成為新形勢下需要兩岸來協商處理、共同維係的問題。但在我們來說,一是經過幾十年的鬥爭才取得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的絕對優勢,很難轉過彎來在‘唯一合法政府’之外對對方有所包容與妥協;二是‘一國兩制’的初始內容作為既定的目標,核心就是要臺灣當局接受地方政府地位,任何其他的要求與考慮都與這個目標不相容。雙方這種根本性的分歧,導致後來在此問題上的鬥爭日趨激烈。”[9]

  由于1895年清政府為求自保割棄臺灣,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回歸後國民黨接收人員在臺灣上上下下大搞“五子登科”,李逸舟先生在文中還指出,“臺灣人特殊的歷史經歷,使他們在兩岸關係和統一問題上有主要以下幾種心態”:

  ——“一是棄兒心結。如同一個孤兒,被母親拋棄,之後經過自己艱難掙扎長大了,而且出息了;這時候談到認祖歸宗,他很自然會抱持一種可認可不認、可歸可不歸的態度。在此情況下,要真正促其回歸就須在兩方面具有同等的力度。首先是阻斷其不歸的後路,同時必須以親情感化,以母愛滋潤,甚至某種程度上讓他以一種自主自願、榮歸故里的姿態回家。”

  ——“二是強烈的‘出頭天’思想。這一思想反映在兩岸關係現實上,就是認為‘一國兩制’是對臺灣地位的‘矮化’,拒不接受地方政府的定位,強烈執著于‘尊嚴與平等’,突出表現是許多人可以接受血緣、歷史、文化及未來的中國,但對目前‘政治’的一個中國則不願承認(因為‘中國’在國際現實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非‘中華民國’)。”

 
編輯: 徐維彬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鏈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