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歷農:國民黨重新執政,恢復“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中評社李仲維攝)
中評社臺北1月6日電(記者 李仲維專訪)臺灣新同盟會會長、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許歷農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做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有權利要求兩岸政府盡快建立協商機構,共商國家統一的大業。許歷農也呼吁中國大陸,應該很明確地,把統戰的意義向臺灣同胞解釋清楚。
許歷農今年已經高齡91歲,他歷任陸軍官校第十二任校長、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今總政治作戰局)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國統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82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許歷農被外界尊稱為“許老爹”,至今身體相當硬朗,思慮清晰,近年來積極奔走于兩岸之間,致力于兩岸和解交流。
許歷農表示,馬當局主張兩岸“不統、不獨、不武”是政治語言、選舉語言,沒有真實的意義。臺灣的兩岸政策,早在1991年就已經完成並公布,那就是“國家統一綱領”,“國統綱領”是在國民黨執政時公布的,當時經過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行政院”院會通過後,“總統府”正式明令公布,這是“中華民國”兩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
許歷農指出,2000年政黨輪替後,陳水扁就任時聲稱“四不一沒有”,其中的“沒有”,就是沒有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的問題,豈料到了2006年,陳水扁不合程序、不合法理,妄自宣布中止“國統會”的運作和中止“國統綱領”的適用。
許歷農強調,國民黨如今重新執政,恢復“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而據他觀察,馬英九就任之後,“國統綱領”雖然沒有宣布恢復,但馬做了不少事,兩岸近程的互惠交流、中程的互信合作,馬當局已經有相當績效,現在問題是遠程的協商統一問題,目前還沒看出有任何開始的跡象。
許歷農說,對于建立協商統一機構、共謀統一大業的問題,雖然明文寫在“國統綱領”里,但臺灣現在有意回避。他認為,做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有權利要求兩岸盡快建立協商機構,共商國家統一的大業。
許歷農說,提及共商統一大業,令他想起一段往事,1997年他率新同盟會成員赴大陸訪問,當時他曾與大陸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會面,在上海也見到故海協會長汪道涵。他對汪道涵說,臺灣主張“臺獨”的人很少,主張統一的也不多,大都主張維持現狀,汪道涵則表示,一國兩制就是維持現狀,他又反問汪,一國又怎麼說呢?汪表示,一個中國不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代表“中華民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統一中國,一個中國也不是現在式,也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逐漸邁向統一的中國。至于兩岸的國號、國旗、國歌、政府組織、對外關係,這些都可以談。
許歷農說,他很欣賞汪道涵的說法,也完全接受這種說法,沒想到後來引發激烈反對,當時以李登輝的“臺獨”本質,當然會反對統一。
許歷農指出,大陸歷屆領導人都說,寄希望于臺灣人民,他認為這種說法很對,但他發現兩個大問題:一是臺灣人民對統戰的疑懼,二是臺灣人民對大陸社會制度的不瞭解。
許歷農表示,據他多年來的觀察,大陸的統戰工作,是在做化解分歧思想的協調工作、消除矛盾意識的和諧工作、預防分裂國土的統一工作,但是在臺灣的解釋不一樣,尤其是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後,統戰被定位為以欺騙、陰謀的手段來達到並吞的目的,因此,大陸對臺灣的任何善意,只要被說成是統戰,一切便被否定了。
許歷農呼吁中國大陸,應該很明確地,把統戰的意義向臺灣同胞解釋清楚,而且統戰不是只有大陸在做而已,任何國家都有做統戰的工作,包括臺灣也有做這方面的工作。
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來臺之後,意外引發馬當局和泛藍大老之間的風波,對此,許歷農認為這不是馬英九的問題,而是社會風氣的問題,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以來,就想打破傳統,想要把曾經在國民黨從事政治、軍事工作的人淘汰掉,因此蓄意醜化老一輩,指其戀棧權勢、貪圖既得利益,就這樣積非成是,現在已經形成社會風氣,很難挽回了。
許歷農表示,這些傳統和經驗,對當局和社會都有一定的作用,他還記得,1990年國民黨召開黨員代表大會,蔣宋美齡提出“老幹新枝”、經驗傳承,今天大家早就把這些話拋到九霄雲外了,這次某些媒體和某些人,對連戰和宋楚瑜極盡污蔑之能事,完全否定連、宋對兩岸關係的貢獻,他認為實在不近人情,影響的不只是個人,對社會風氣影響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