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街麻花

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于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幹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遊者的遺憾。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于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搟面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于15個褶。
糖炒栗子
甘果中的栗子,是人們嗜食的佳品,吃法多樣,因地而異。北方冬季把生栗放在籃子里,懸之檐下曬之數日,等到果實幹縮,生而食之,其味更甜,叫做"風甘栗子"。至于臘月初八制臘八粥,栗子更為粥中不可缺少之物。京華北海"倣膳"名產小窩頭,據說由栗子粉制成,昔為宮中禦用供慈禧太後佐餐。現在最普通的吃法,唯推"糖炒栗子"。用砂置鐵釜中,加以飴糖置火上炒熱,投栗其中滾翻炒炙,熟後栗殼呈紅褐色,去殼後果實松、軟、香、甜,為小吃珍品。
餛飩

天津的餛飩有自己的特色,餡大皮薄,個大。大多都是用鮮豬肉加蔥姜調料拌餡,雞湯或排骨湯加味精,煮出來異常鮮美。愛吃酸的,加點醋;愛吃麻辣的,加點胡椒面,更加開胃,增加食欲。天津不少飯館都出售餛飩,較為有名的有致美齋,周家食堂,吉美林,登瀛樓等,其中有的是南方風味,有的是北方風味,品嘗起來風味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講究一些的,湯里放些雞絲,皮蛋,有的放上點蝦幹、冬菜、紫菜,次點的放些香菜,都能提味增鮮。
煎餅果子及鍋巴菜

煎餅果子和鍋巴菜是天津所獨有的,別的城市都很少有的。據說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東傳來的經天津人改進成這個樣子的,煎餅的主料是綠豆,小米,蝦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漿。
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可加攤一個雞蛋)裹一油條成卷,煎鍋涂油少許,再煎片刻,稍焦,抹面醬,撒蔥花,折起稱為"一套"。鍋巴菜以事先攤好的大張煎餅,切成柳葉條,放在鹵鍋(一直不斷火)內稍加攪拌,連鹵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醬、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鹵用洗面筋洗出來的漿粉。 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熱吃的,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白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
茶湯

茶湯是一種甜飲食,和藕粉相類,原料也是糜子面,用開水衝食。但它有一套衝制的技巧,非熟手不辦。先把茶湯原料在碗內調好,放好糖與桂花鹵;然後再在高大、體重的銅壺中裝滿滾開的水。售者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必須雙腳撇開半蹲式,才能立穩。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壺嘴邊,等水一衝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適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激出糖漿,這是技巧之一。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量,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次完成,才能衝熟茶湯,否則滴滴嗒嗒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同時也要注意水出得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這是技巧之二。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的生產有百余年歷史,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于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耳朵眼炸糕精選上乘江米,經傳統工藝制餡,指定油類炸制,成品外皮金黃、酥脆不艮,餡心香香丹不膩、適口性強,且無任何添加劑,可謂綠色營養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