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從甲秀樓下來,走個幾十米就到了旁邊的翠微園,園子不大,和甲秀樓交相輝映,在鬧市區中也算是個不錯的修身養性之所了,你可以選擇點上壺茶和朋友閒聊,也可以在有些做舊的長廊中漫步;我用相機隨手拍了幾張,也許以自己的這點文化底蘊而言,是很難讀懂這座園子所經歷過的滄海桑田,但來過一次總是想保留份影像在記憶中,說不定若幹年後的某一天我也會茅塞頓開。
回到酒店的我,充滿了次日對凱里市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向往,但對個姑娘而言,背著幾個鏡頭一個機身的裝備,拖著行李箱,在接下里的幾天里還要坐6個多鐘頭的汽車,心理上多少還是有些忐忑的。不過還是那句話,黔東南對我的吸引已然無法用任何因素來阻擋了。
黔東南:凱里市--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
第二天八點半我們的車準時沿著山路出發了,想象中細小狹窄的盤山公路早已被全程高速所取代,雖然四周群山環繞,道路蜿蜒曲折,峰回路轉,但卻是異常的嶄新與平坦;可見貴州對道路的建設是格外的重視,也許真的是應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俗語吧,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風景秀麗的地方也著實需要建設基礎設施來支撐當地的經濟發展;只是我們眾所周知的,貴州地理環境所致山谷溝壑林立,修路的造價是正常路段的1.5倍,至此,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居住在山寨里的人家,無論是娃娃上學還是趕集,每天都要很早起來翻越幾個小時的山路才行。車行進至距離西江苗寨不遠的路段,高速公路變成了環山路。
年輕的苗族姑娘的服飾
我們正好趕上一個集市,沿著山路一路鋪開,不少苗族的婆婆背著竹筐穿梭于道路兩旁,繁忙的交易著自己的商品,她們的服飾大多以藍色為主,頭上插個銀簪將長發盤起,雖然很多婆婆都年事已高,但我們卻驚奇的發現他們的頭發烏黑亮麗,起初以為是染發膏的作用,但轉念一想,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是不可能發展到市區的水平的;後來導遊解釋說,烏黑的發質是因為他們常年不用任何洗頭水,護發素等化學物質,完全依靠洗米水來洗發。這樣的解釋讓全車人無不驚嘆感慨。鬧市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將本身就不寬敞的山路變得倍加狹窄,而且在這里,人是完全不會給車讓路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前行受到了些小麻煩,司機講,這里的人是不會躲車的,只有等人過去了,車子才能一點點前進。其實這樣不難解釋,我們是旅行者,這里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是我們的到來改變了他們的原生態環境,原本這里就不該有車來車往的,所以出于保護,我們也該禮貌的遵守這里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