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體感】
混沌但有邏輯,照顧好自己。
此行羌塘橫行高緯,只有節氣變化,跨度4-7月份,海拔高于羌塘平均水平,世界屋脊之屋脊,地勢西高東低,落差在400米左右。(不算阿爾金)。相同節氣,東部雨水比西部多。小型風暴團頻繁,區域性氣候主因,夾雜冰雹,一天經歷五個也不算多。從羌塘夜間溫度來看,常年寒冬,從白天溫度來看,四季皆有。通過近十年周邊縣市氣象資料分析,推測羌塘腹地四月份夜間溫度在-10℃--25℃間,白天溫度則受外界因素影響大,常態均在0℃上,天氣受冷高壓控制,季風猛烈,濕度低,沙塵大,降雨為固態。羌塘後期進入雨季,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大,對流天氣頻繁,固態降雨變成濕雪、雪球、凍雨等半固態模式,夜間溫度在0℃--10℃,極端可達-15℃以下,白天溫度同樣變化大,最高可達25℃。之前預測的溫度變化通過實測是完全正確的,理性的,不夾雜超低溫流言。
今年,羌塘雨水偏多,溫度偏暖,雪融性洪水和降雨共同引發河流失控。事後得知,昆侖山全線洪水,東側格爾木市險些被上遊水庫衝決,西側玉龍喀什河將淘金者圍困,和田河也多年罕有的全程貫通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至于昆侖山中段則親身經歷了。
羌塘溫度一日最低點在日出前半小時,最高溫度通常在下午四點至八點。這種溫度的高低分布與高原大氣密度和地貌引發的輻射變量有關。體感溫度則富于戲劇性,最高體感在上午十點左右,即便前期四月份,多次可只穿抓絨。最低體感通常在下午,如此倒置跟風力變化有關,風寒效應是體感變化的主要因素。縱觀全程,前期低溫體感並無顯著不適,後期高溫反而有多次全天凍僵,原因很復雜,即有後期的濕度、河水、裝備潰爛的影響,也有身體攝取熱量過少有關。如果各用一個字來表達羌塘前後期的體感,分別是“凍”和“冷”,前期“凍”得手腳麻木、臉歪嘴斜,但沒危機感,後期“冷”得渾身發顫,體溫似被抽盡,隨時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