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昧—— 一座“風花雪月”之城的感與悟

時間:2010-06-18 10:57   來源:人民網

  總有這樣的地方,地球數十億年滄海桑田,成就其大地的神奇和驚喜;總有這樣的地方,生命數百萬年的演化,成就其自然的和諧與美麗;總有這樣的地方,人類歷史幾千幾萬年的積淀,成就其民眾的包容與仁愛。

  大理,就是其中之一。

 

  一、大理之光:山、寺、佛

  大理,遠處彩雲之南,曾經遙不可及,曾經澎湃出龐大的政權,龐大的教係。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理曾經是“南絲綢之路”的通道。佛教隨之進入雲南,並帶來了佛教文化的興盛。由于統治者大力昌佛,故子民“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珠”。于是,彈丸之地的蒼洱境,被稱為“妙香佛國”、“佛教之齊魯”。

  雞足山

  訪僧問佛,雞足山不能不去。

  雞足山又名九曲崖、青巔山。距大理市100公里。山勢背西北向東南,形如雞足,故名雞足山,與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相傳印度滅法的時候,曾有一佛陀帶著佛祖的衣缽踏越萬水千山來到雞足山,匿于山洞入定守護最後的佛法。這個佛陀就是拈花一笑而得道的迦葉,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雞足山是他的道場。

  登雞足山要從山腳的九蓮寺開始。車在山間盤旋而上,空氣清新而滋潤,樹高蔽日,純是多年的原生大樹,自然帶有一股清穆之氣。高僧虛雲法師所建的祝聖寺就藏在半山腰的高樹修竹後。

  抬頭往山頂望,雲氣舒卷,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華首門此刻正被雲霧纏繞,不見真容。

  行進中時遇七八十歲的老者,眼神清亮,神定氣閒。問之,言來自千百里之外,不求觀景,只求參佛。人道是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天命已定,他們還求什麼呢?求財富?求安泰?再問之,皆一笑,不言說。

  不說也罷,本來“不可言說”就是“拈花微笑”的一種詮釋。臆想當年靈山會上,佛祖拈花一笑,迦葉會意,不須言說,心心相印,何等高妙的禪機!

  繼續前行,又遇一下山女孩,手拖行李,嘴角含笑,步行下來。同行者說,她一定遂了願,這才滿足而笑。

  看來,雞足山里,路人各懷心思,難以猜測。其實也無需猜測,無論他們求什麼,真正的財富都在自己的心里。心中生起滿足感,滿足感就是財富;心中生起淡定,淡定就是財富。

  登上海拔3240米的金頂,一座不算巍峨的白塔聳立中央,一些信徒圍繞著佛塔虔誠地參拜。蜚聲萬里的迦葉殿,香煙清淡,並無想象中宏偉。千辛萬苦追尋過,到終點,才覺平凡一世界。也許,這正是道場的禪意?

  適逢雲南大旱,奇怪的是,四周山色萎黃,只有這聳塔天柱峰,綠得深沉,綠得莊重。“佛土生光,山靈起色”。佛度有緣,豈止是人呢!

  更覺奇妙的是,明明山風呼呼,感覺到的卻是一股寂靜而強大的力量。四望山色,突然體會到了唐代學者張彥遠提出的審美最高境界: “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

  迦葉守衣待佛入定的華首門是雞足山最盛之景。從圖片看,華首門乃一天然絕壁,筆直如削,下臨萬丈深淵,人力難以攀爬。絕壁為門,這是否在指點世人要知伸縮退變?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懸崖絕壁?

  人們朝拜的佛陀,往往是大智大慧者,其為人類疏通思想的血脈和經絡,倘非真意,也一定有禪理暗藏其中。常常會有來自梅里雪山,來自雅魯藏布江的僧侶,在雞足山上,下跪,俯臥,叩頭,起身,合掌朝拜,就這麼一次又一次磕著長頭,把千里萬里的漫漫風塵丟在身後,虔誠地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尋找華首門,頂禮華首門。

  天色將晚,我沒有尋找華首門,也罷,就讓華首門,成為永遠的尋找;朝拜華首門,成為永遠的朝拜!

  下山時,一種融進大地的閒適與安詳,一種融進心靈的哲學與智慧,從山上的古寺開始,一點一點融進了身體。

  再次回到半山腰,看祝聖寺那一副對聯:“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真是道盡了登雞足山的感悟。

  崇聖寺

  2006年,毀于晚清大地震的崇聖寺重生,結束了百年來三塔崇聖寺有塔無寺的歷史。

  據《大理縣志》記載:崇聖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嶺峰下。始建于南詔,其“基方7里,房屋890間,佛像11400尊,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重建的崇聖寺以三塔為核心,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風格精華。廟宇群與佛文化組合,融合了“禪宗"、“密宗”的特點,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一體。

  崇聖寺不僅見證了“妙香佛國”的輝煌,也見證了數位棄塵修行的大理國王之沉寂和落寞——大理國先後有9位國王在此出家為僧。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被殺、被廢、被逐、被擄,或戰死、投降者不乏其例,然而出家當和尚則十分罕見。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曾四次舍身于佛寺,想不做君主做法王,然而在群臣的苦諫下,最終還是回宮當他的皇帝。清朝的順治皇帝出家也只是野史傳說。雍正皇帝好佛,曾說:“朕亦即釋主。”但他仍是“不衲人間個野僧”。大理國國王為僧決心比他們大得多了。盡管史料記載原因不一,但皇帝競相禪位為僧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比較集中地出現在大理國中後期。這段時期段氏家族大權旁落,成為傀儡。也許,在當時特殊的條件下,國君禪位為僧是解決權力問題的最佳方式。

  看來,南詔大理如此信奉佛教,不乏為一種政治智慧。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