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推薦:成都—雅安—康定—新都橋—瀘定—海螺溝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會處,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過渡地帶、漢文化與民族文化結合過渡地帶、現代中心城市與原始自然生態區的結合過渡地帶,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曾為西康省省會。它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興的旅遊城,有“雨城”之稱。北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與南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面有成都、眉山、樂山3市,市域呈南北較長,東西較狹的不規則圖形。概括起來講,雅安東鄰成都、西連甘孜、南界涼山、北接阿壩,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
雅安兩漢文化歷史底蘊豐厚,近現代更留下了“翼王頭落地、紅軍會師處”的壯麗詩篇。雅安山川秀美,生態良好,是天然氧吧,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稱,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區域。

上里鎮位于雅安市雨城區北部,距城區27公里,坐落于四縣交接之處,東通名山、邛崍,西達蘆山、雨城,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上里古鎮古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古鎮的建築以民居為主,且大多沿襲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古鎮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寬,兩邊全是老式鋪面。古鎮以木結構為主要建築,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願小鎮平安。古鎮建築以雙節孝石牌坊、韓家大院為代表。古鎮民居保存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現存多座石橋,其中以“二仙橋”為代表。

主要景觀
穿過古鎮的石板路,繞過一排排明清時期的木板房,我們來到了鎮外的二仙橋,這真是一幅小橋流水的好畫卷。岸邊是楊柳垂絲,河里是小鴨戲水。二仙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一個弧形的拱橋,橋上爬滿了青藤,最特別的是橋對面還建有一個很大的香爐,上面記載有橋的歷史。沿著河往下走,我們這才注意到上里的一大特色就是橋很多,粗約地數了一下,鎮上的石橋和板橋就有5座,鎮外的橋就更多了。
古鎮看點
1、風格各異的橋文化。上里四周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橋。這些橋梁不僅是南來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現了古鎮歷史和匠師的技藝,其代表有: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橋”與清乾隆14年的“立交橋”。
2、獨特的牌坊文化。古鎮內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級保護單位“雙節孝”石牌坊;市級文化保護單位陳氏“九世同居”和陳氏“貞節”牌坊。“雙節孝”石牌坊: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係楊韓氏婆媳兩代守節,遵詔而建的石牌坊。屬石質門樓式建築,四柱三間,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寬7.8米,出檐1.1米。牌坊上刻有戲曲故事20余組,人物100多個,雕工精細,人物形象生動,眉目傳神。牌坊前樹有全石雙鬥桅桿一對, 分別高11米,氣勢恢宏,是我國封建制度制度束縛婦女的見證,也是我國石雕藝術的精品。
3、罕見有趣的泉文化。白馬泉、噴珠泉是古鎮域內獨特的風景區,也是迄今為止四川省境內最為奇特的風景區之一。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曾經深入我鎮採訪並報道了我鎮的奇泉,並與濟南市的“釣突泉”齊名。
4、栩栩如生的塔文化。上里的古塔分為文峰塔(又稱字庫)、建橋塔、藥王塔和舍利塔。
5、工藝精湛的建築群。全鎮座落四處韓家大院,整個建築物的門、窗、枋、檐皆以浮雕、鏤空雕和鑲嵌雕刻作裝飾。具有極高的價值和精湛的工藝。
地址:上里古鎮位于川南(雨城)雅安之北26公里,距成都約110+26(公里),行程約3小時。
門票:韓家大院3元,白馬泉和白馬寺10元。
住宿:推薦上里知青農家客棧,客棧是美術學院學生的寫生基地,也是上里古鎮住宿條件比較好的客棧。除了提供住宿,還有很多古鎮特色美食提供。價格:單間60元/間,家庭間80元/間,標準間90元/間地址:雅安市上里鎮五指路8號(上里古鎮風車邊500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