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馬波
溫州是宋代南戲的發源地,甌劇則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劇目,歷史超過300年,以"書面溫話"作為舞臺語言,獨特的彈奏方式、多變的唱腔和驚險的武打動作等特點,都深受當地人的喜愛。當年,溫州農村流行一種半職業的"三月班",農閒時結班做戲、農忙時務農。時至今日,民間戲班依然活躍。對于當地人而言,甌劇並不是惟一青睞的劇種,更確切地說,京劇才是最有地位的。而京劇班的鬥臺,則是最精彩的場面。

圖片來源:馬波
古韻甌江 目前,甌江一帶大大小小的民間戲班總共有400多個,小則10來人,大則50多人,每個大戲班一年要唱戲300場以上,小戲班則更多。這些戲班中,京劇班不在少數。並且,每次開臺,京劇必是第一臺開鑼大戲,要是京劇未唱,其他劇種都是不能登臺的,連當地最有名的地方戲甌劇也只能退居其次。在當地人眼里,京劇是國劇,象徵著身份和地位。
我在當地遇到一個很著名的戲班,叫五星京劇團,前身是有編制的,1985年後改為了民營。戲班的演員來自五湖四海,但也多集中在中原一帶,他們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女、母子,也有一家老少幾口。雖是民間戲班,卻也藏龍臥虎。60歲的王建東就是一位功夫頗深又扮相英俊的老演員,他在民間戲班闖蕩30年,還曾被評為首屆全國十大票友之一。戲班里還有一位14歲的河北籍小演員,在《鬧天空》這出戲中扮演一個小孫猴,像他這樣的小角色,戲班里還有許多。他們剛見到我時,以為我的三腳架袋里裝的是二胡,而我是新來的琴師。即便在傳統文化已成熱門攝影題材的今天,他們仍是寂寞地唱戲,並未受到過外界過多關注。

圖片來源:馬波
民間戲班沒有固定的地方演出,唱戲也不賣票。與其生存關係最大的,便是廟宇和祠堂。一旦廟修好、祠堂建好,就要唱戲開臺,就會請來民間戲班搭臺唱戲。所以說,廟堂的搭建和修繕決定著民間戲班的演出場所和次數。江浙一帶多廟堂,于是,不同戲碼常年上演著,幾乎所有戲班每天都有演出,甚至一天演好幾場。一位來自東北的老生感嘆:"真該謝謝那些祠堂、寺廟,正是因為它們,才能有這麼多的班子有戲唱。"
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一座祠堂建成6周年,親見了最精彩的"鬥臺"。鬥臺,即多個戲班同唱一臺戲,但分別站在不同的舞臺上競技,參加鬥臺的戲班少則兩個,多則五六個。與單獨唱一臺戲不同,鬥臺的規則是以贏得的掌聲、喝彩聲最多為勝,獲勝者方能拿走請戲錢。對戲班來說,鬥臺不容回避,是喜憂參半的功課。鬥輸,自然是倒霉丟臉,並且馬上影響到下部戲的戲約、戲金;鬥贏呢,揚眉吐氣,立竿見影,一年、兩年的戲約都會在短短幾天內擠滿。至于主家邀請鬥臺時,高出平日一小半的酬金,倒是小意思了。
鬥臺,實在是對戲班的全方位的考驗。首先是體力。鬥臺往往一唱一整天,早十點到晚十點,有時還要連唱三天。為了在嘈雜的現場環境中博得眼球,武戲無疑是最能起作用的,所以鬧天宮、穆桂英等熱鬧的劇目在鬥臺時經常能看到。這些演員唱戲多是為了興趣,所以表演時總是盡其所能,鬥臺時就更是爭強好勝了。我在後臺時就看到一位武戲的花臉因體力不支而倒在了地板上。其次是技術。這技術不僅僅是唱作念打的本事,在這種場合,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聽力尤為重要。雖同唱一出戲,但各個臺子的奏樂、鼓點都不一樣。演員必須從各種聲音和不同的鼓點中分辨、並始終跟上自己的節奏。

圖片來源:馬波
鬥臺現場除了戲臺各據一方,觀眾在剛開始也是分陣營的。但通常看到後面,哪邊熱鬧看哪邊。左邊戲臺前的,側著頭去看右邊戲臺上的戲;右邊戲臺前的,則探著身子去看左邊戲臺上的戲;或一會兒看左邊、一會兒看右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到了最後,甚至有人已換了座位。
我聽當地一位村民講起自己年少時看鬥臺的情景:那一年他14歲,正是農忙割晚稻的時候,上午忙農活,下午、晚上看戲。本來是午後1點開場,因為鬥臺,中午12點就提前敲鑼了。兩個班子,一個叫大慶豐亂彈班,一個叫新鳳玉亂彈班,一邊是《斬薛猛》,一邊是《哪吒鬧海》,都是最熱鬧的武戲!當時好多村民正吃著午飯,端著飯碗就跑出來了。兩個班子做得好,村民就兩邊叫好,分不出上下。結果鬥膲起,連著做,都不肯停下。一氣做到夜里,又一氣做到第二日天光!臺下的人來來去去,有的走了,有的夜里睡了一覺又來。後來村幹部看情形不對,再做下去要做出事了,就派來十幾個青年人,分做兩班跑上臺,將兩邊都拉了下來……這樣的故事,只是聽著,也通體酣暢。
鬥臺那天現場,我在演出間隙到一小賣部買東西,正好聽到一姑娘在打電話。"俺昨天在臺上收了兩個紅包,一個100,一個200……"聽口音是河南人,臉上還畫著花旦的妝,穿著戲服的墊襯,而那時離下一場鬥臺還不到1個小時了,"等會兒他們讓俺上臺演主角兒穆桂英,還要穿俺最喜歡的紅夾襖,真是太高興、太幸福了……"甌江這地方,幸福來得實在直白。

圖片來源:馬波
旅遊提示
A.去哪里看?
京劇與甌劇在溫州非常盛行,戲班多活躍在瑞安、樂清、永嘉、玉環等地村鎮,而市郊地區的百姓也常借過生日、建祠堂、辦喜事、祭典儀式及廟臺會等活動請來戲班。戲班很少在市區專業戲院演出,多是應當地百姓包場的要求,在鄉鎮村落里進行。
B.何時去看?
演出旺季集中在農歷正月初一、十五到農歷的五月,以及農歷八月至十月。
C.花費如何?
民間班子的演出並不賣票,主要是收取鎮上或村中因有喜事或舉辦祭典人家的包場費。也就是說,由一人掏錢請鎮上所有人、包括客人一起看戲,以示喜慶和排場。
D.能看多久?
戲班在一個地方演出時間約為3天,然後走街竄巷趕往下一家包場的地點,類似大城市中歌舞廳的自由歌手趕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