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宜賓居民,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僰(bo,同博音)人。如果不是明朝末年的那一場慘烈的戰爭,今天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可能會多一個民族僰族(或稱都掌族)。

"僰人"之稱,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恃君覽》:"氐羌呼唐,離水(今金沙江)之西,僰人野人……多無君。"由此可知,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已有僰人聚居在宜賓。 400多年前,在經歷了明朝萬歷年間的"敘南平蠻"戰爭之後,這個有2500多年歷史的民族突然消失,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從西周到明朝萬歷元年(約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長達2500余年的時間里,他們生存、繁衍在祖國西南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們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建立了戰功,被封為“僰侯”,在今天宜賓一帶建立了“僰侯國”。這在秦漢以後的史料中多有記述。《珙縣志》(舊志)上說: “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
僰人在兩千年里不斷發展壯大,以至于成為了西南少數民族的領袖,而僰人雄據雲貴川三界的咽喉地帶,卻並不是一個易于馴服的人群,因此歷來是中央政府的心頭之患。明朝開國以後,政府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開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萬歷初年,中央政府在這里強行廢除了一直以來的蠻夷酋長制度,代之以漢臣,使原本緊張的對抗終于演變成一場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