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遭遇清明節”19年重合一次

時間:2011-04-07 13:36   來源:中新網

  三月三牽手清明,19年的巧遇

  今年三月三遭遇清明節,只是19年一次的重合。三月三有諸多傳説和故事,但“買紅布、吃桃罐頭辟邪”的説法則有“偽造民俗”之嫌。

  三月三,又到了這樣一個農曆節日,當人們流於形式的去放風箏、沐浴更衣、踏青之時,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樣一個節日的最初風貌,這些風俗又是如何而來?

  上巳到三月三的華麗轉身

  農曆三月三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不是一個簡單的日子,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説法。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説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咏》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傳説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説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

  但是,這些與三月三有關的傳説與後來人們所過的上巳節並沒有聯繫。在初國卿所撰寫的散文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文字:“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卻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方便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 ’”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