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的鹽堪比水晶 在墨西哥西北部奇瓦瓦州境內的奈卡小鎮,有一個被稱為“水晶洞穴”的巨大溶洞藏身于300 米深的地下。洞中一叢一簇的“水晶”,其實是結晶完美的石膏,也就是硫酸鹽家族中的二水合硫酸鈣。攝影/Javier Trueba
吃鹽是動物從海洋中帶出來的一種習慣
過去以為鹽是一種稀缺的物質,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可能與鹽一直為官方專賣有關。後來我去了柴達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我驚訝地看到:鹽是一種風景,是可以用遼闊來形容的一種景觀。我見到了一望無際的鹽湖,見到了湖底潔白的凝乳一樣的鹽晶體,見到了湖邊一簇簇盛開的鹽花,更見到了一座座銀色丘陵一樣的鹽山。
要說明的是,我這里說的鹽,概念要比我們吃的鹽—氯化鈉(NaCl)寬泛些,這里的鹽指的是我們中學化學課本中酸、鹼、鹽的“鹽”。即由金屬離子加酸根組成的化合物,比如硫酸銅、硝酸鈉、化肥中的鉀肥(氯化鉀)、洞穴中的鐘乳石(碳酸鈣)等都是鹽。的確,這些與食鹽(氯化鈉)本質上確實類似,食鹽只不過有一種味道—鹹,但是其他鹽大都也有味道,有的苦,有的酸但是應該承認,我們吃的食鹽,數量巨大,其中的鈉(Na)和氯(Cl)離子無論在海水中,還是在鹽湖中,比例都很高,這也是為什麼把海水和鹽湖水晾幹,得到的大多數是食鹽的原因。

雖然在地球整個的岩石圈中,三大岩類里所佔比重最大的是變質岩,其次是岩漿岩,沉積岩則相對較少,但我們在地表看到的卻以沉積岩為多。這是因為岩漿岩和變質岩更多地分布在海底和地表以下較深的區域。沉積岩的大部分組成物質是碳酸鹽和硅酸鹽,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成分;岩漿岩則基本是由硅酸鹽組成的,氧化物含量很低;變質岩由于是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由岩漿岩和沉積岩經過變質作用轉化而成的,因此組分中硅酸鹽佔了較高的比例,同時也含有一些在變質作用中從硅酸鹽和碳酸鹽中“逃逸”而出的氧化物等。所以,在組成地表的所有物質中,也就是我們所能看見的各種自然景觀中,硅酸鹽的含量最高,大約佔到了80%。除了三大岩類中的硅酸鹽組分以外,顆粒細小但覆蓋廣博、總量巨大的粘土礦物也是硅酸鹽成分的;除硅酸鹽以外的其他含氧酸鹽,比如碳酸鹽、硼酸鹽、硫酸鹽等等,佔到地表物質總量的約5%。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所看到的自然景觀大部分是由龐大的鹽類家族構成的。
不僅海水和鹽湖中有鹽,如果從地質學家的角度看,地表上我們見到的大部分景觀也都是鹽類,甚至可以說,觸目皆是鹽類。我們見到的那些由岩石構成的大山,無論是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仔細分析其成分,大多數都是由鹽類構成的,但大都是硅酸鹽類,是人體不需要的。
人體所需要的鹽,是氯化鈉,這在大海中最多。人與其他動物都離不開鹽,鹽不是調味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就像水、空氣、糧食一樣,鹽在維持人體的酸鹼平衡、調節細胞的滲透壓、傳遞神經信號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為什麼離不開鹽呢?這似乎證明了所有生物都是起源于海洋這種說法。我們曾經生活在大海中,當我們走出大海後,還保留著當鹽隨著我們的體液排出後需要補充這樣一種生理過程。就像我們坐飛機離開地表,需要在機艙里加壓加氧一樣。可以說,吃鹽是生物從海洋里帶出來的一種習慣。
海中的鹽是從哪里來?無非是天上的降水及地下水,還有河水對地殼岩石中的鹽類進行淋濾,溶入水中的鹽隨著河流進入大海。海水蒸發成雲,雲降水成雨,雨匯流成河,河攜鹽入海,這完成了一次水的循環。但鹽卻沒有參與循環,帶入大海的鹽留下了,水卻循環著,周而復始,鹽在海水中越積越多,海水變得越來越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