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西藏雪頓節

時間:2008-06-26 10:48   來源:中國網

雪頓節

 

  雪頓節概述

  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膧牛和馬術表演等。

  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

  這里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節日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圍的樹林里,一夜之間便會涌現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在樹影里傳播,這是拉薩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雪頓節起源

  雪頓節起源于公元11世紀中葉,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蘇,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雪頓節歷史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余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范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于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