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泰山之巔 結緣道教宮觀碧霞祠
時間:2011-10-20 08:42 來源:中國網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702.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天街,白雲深處、天上的街市。走過天街,就是仙境碧霞祠。 黃勝友 攝</p>
<p> 泰山自古以來建有道教宮觀,成為道教的洞天福地。保存至今的有碧霞祠、岱廟、玉皇宮、鬥母宮等,其中碧霞祠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碧霞祠位于泰山之巔,背靠玉皇頂,西臨天街、南天門,碧霞祠所在的位置,山勢高聳入雲,碧霞祠經常隱藏在雲霧之中,遠看如天上宮殿,光芒四射,是我國古代高山宮殿建築之代表作。1995年5月1日第一個黃金周,我與友人一同淩晨攀登泰山,因為急于去看日出,與碧霞元君的緣分未到,從碧霞祠穿過而未進,一直留有遺憾。</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3.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泰山碧霞祠 黃勝友 攝</p>
<p> 接到參加全國首次“微博泰山——全國知名博客泰安行”活動的通知後,我就想起了碧霞祠,想起去碧霞祠拜謁泰山娘娘碧霞元君,于是我就給中國道教協會教務處主任、青聯資深委員孫常德道長打電話說要去泰山採風, 他說聯係碧霞祠的住持張誠達會長,請他接待我一行。</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4.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香客直奔天上仙境-碧霞祠 黃勝友 攝</p>
<p> 五岳之尊的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泰山位于我的故鄉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峰頂海拔1524米。泰山是中國歷史文化與大自然優美造化融為一體的山岳,與長江、黃河一樣,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自古以來,都保持它“五岳獨尊”的地位。據傳夏商周三代就有72個君主來此禱祠。泰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及武後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乾隆都到泰山朝拜。</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5.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九月十九,祥雲飄渺的泰山極頂。 黃勝友 攝</p>
<p> 10月14日抵達泰安後,接待我們泰安市委宣傳部的朋友們說,那幾天的天氣一直不好,晚上還下了一場小雨,博主們都擔心第二天能否正常登臨泰山採風。15日清晨,泰安市晴空萬里,朵朵祥雲飄過高聳的泰山,好一片祥和之日。泰山的朋友們說,農歷九月十九日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出家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要說起觀世音菩薩和道家的緣分,北京白雲觀東路,就有一處觀世音殿,道教把觀世音奉為道家的一位神仙。</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6.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桃花峪索道 黃勝友 攝</p>
<p> 這次我們登上的道路是泰山西麓的桃花峪景區,排隊進入索道之時,回望天空,山間一幕景象把我震懾了。遠望綿延的山壑之間,一團白雲飄飄而來,如西王母娘娘生活所在的仙境一般幻覺的祥雲,飄向泰山極頂的方向。一團純白,不見雜色,只在空氣飛舞著,雲彩變幻著,是何等的高尚與純粹。猶如一股乾坤之氣在天然的畫卷里回轉,是一幅水墨畫氣韻生動的絕妙佳境。我趕緊指給同行的于興樂老師、賓語老師等一起徜徉神奇的仙境,我們立刻端起相機,拍下眼前這幕仙境美景。我也用手機第一時間把這美輪美奐的景色發到了騰訊微薄上了。這奇緣,是偶然,還是巧合,或者是刻意迎接著我們……</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7.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直奔碧霞祠 黃勝友 攝</p>
<p> 來到南天門,涌上來的人群都是扛找各種高香登山進香的香客。我們穿過天街,隨著朝拜的香客人流,簇擁著直奔西神門的碧霞祠。遠遠望去,西神門那片建築猶如在天宮上飄渺起伏,那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的道場。</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8.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西神門高高在上,走進西神門,也就走進了碧霞祠 黃勝友 攝</p>
<p> 碧霞祠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完整的古宮觀建築群,它布局周密,殿堂錯落有致,風格獨特,是我國高山古建築的驕傲。如下根據張誠達住持提供的碧霞祠資料,詳細向各位介紹被譽為道教聖地、仙人瓊閣、天上宮闕的碧霞祠。</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9.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碧霞祠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黃勝友 攝</p>
<p> 碧霞祠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它初名昭真祠,金代時改稱昭真觀。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改名為靈應宮。嘉靖時(1522—1565年),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並改稱碧霞靈佑宮。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加修葺,增建了歌舞樓(南神門)及東西神門閣。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殿堂,改正殿為銅頂,殿頂飾物均為銅鑄,富麗堂皇。</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a.jpg" alt /></p>
<p> 回來發現我的手伸出的是三。張誠達住持增送我名片護身符有《道德經》里的倆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p> 碧霞祠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分前後兩院,前院的大門叫南神門,南神門上建有歌舞樓。走進南神門,兩邊是東、西神門。與兩座神門並列的,是東鼓樓與西鐘樓。南神門下有一大火池,稱“寶藏庫”,為香客焚香之地,池南牆壁上刻有“歷代瞻仰”四個大字。山門殿用鐵瓦蓋成,內供奉著四尊銅質神像,前為道守護神青龍、白虎,後為趙公明、劉挺。每尊塑像威武勇猛,虎氣生生。走進山門是碧霞祠的主院,院中央有香亭,亭左前方是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立的《泰山天仙閣金闕銅牌》,右前方是明天啟五年(1625年)立的《泰山靈佑宮》銅碑,兩碑皆高達5米,氣勢莊嚴。院內東西兩側還有清乾隆禦碑和碑亭各一座。明代銅鑄的千斤鼎和萬歲樓,也在這里。繞過香亭,便可看見碧霞祠正殿及東西配殿。東配殿以鐵瓦覆頂,面闊3間,內供眼光娘娘銅質像,稱眼光殿。西配殿建置與東配殿相同,因供奉送生娘娘銅質塑像,得名送生殿。</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b.jpg" alt /></p>
<p> 右前方是明天啟五年(1625年)立的《泰山靈佑宮》銅碑,兩碑皆高達5米,氣勢莊嚴。 黃勝友 攝</p>
<p> 碧霞祠正殿外的匾額是乾隆皇帝題字的“讚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整個大殿雕梁畫棟,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為壯觀。殿內正中神龕內的碧霞元君貼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安詳端莊。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聖母、泰山奶奶,傳說是東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鬥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證天仙,受玉帝之命,統領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傳說碧霞元君能福佑眾生,特別保護婦女兒童,有求必應。現在每年有逾三百多萬的香客遊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 大殿左右為東、西配殿。東配殿祀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紅布包一個石膏娃娃帶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賜子,稱為“拴娃娃”。東、西殿之間是香亭,祀碧霞元君。</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c.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這位湖南籍的小道長在為我們準備護身符 黃勝友 攝</p>
<p> 正殿是碧霞祠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重檐八角,殿高14.25米,長24.75米,寬13.8米,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祠內最高大雄偉的建築。殿頂由360壟銅瓦組成,代表著中國舊歷一年360天,象徵“周天之數”。因山高風急,夏季多暴風雨,冬季極為寒冷,氣候變化多端,清朝時將正殿的蓋瓦、鴟吻、檐鈴、脊獸都改成銅制,以防一般瓦片開裂被狂風卷走。每當雨後天晴,山下雲海翻騰,山頂輕煙如織,碧霞祠時隱時現于山巔雲際,如天上宮闕。晴天朗日之時,殿頂金光璀璨,十分壯觀。因此,碧霞祠被道教稱為仙人瓊閣、天上宮闕。</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d.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金秋時節,再遊泰安 黃勝友 攝</p>
<p> 正殿內供奉著碧霞元君像。這尊鎏金銅像,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鑄,至今保存完好,是祠中鎮觀之寶。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尊奉的女神,道教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說碧霞元君是東岳大帝之女,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認為,她應九氣以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千百年間,每年春夏兩季都有大批朝拜者前來泰山碧霞祠進香朝拜。特別是農歷正月初四至四月八日是長達四個月的香期,全國各地的道教徒不遠千里登山進香。農歷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聖誕日,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岳大帝的聖誕日,是時碧霞祠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使進香活動達到高峰。</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e.jpg" alt /></p>
<p> 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碧霞祠住持、監院張誠達先生 黃勝友 攝</p>
<p> 古代,碧霞祠大殿輕易不開,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資格進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禱泰山娘娘。 在碧霞祠的大殿前,我找出道教協會孫常德道長頭一天發給我的短信,他說張誠達住持10點準時趕回大殿,前來接待我。我和看守大殿的道友說明情況,張誠達道長果真在大殿內恭候我們一行(走散的博主們,就沒有緣分進大殿朝拜了)。按照張誠達住持的安排,一位我的本家黃姓道長帶領我們五位按照道教的禮數參拜了碧霞元君,黃道長親自給我們五位一一挑選了泰山墨玉護身符,並且在院中央香火繚繞的香廳內開了光。早就聽說過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當年參拜碧霞祠的故事,這次泰安市委的朋友們和帶我們參觀的旅行社的導遊也給我們講訴了同樣的故事。1988年,領導人來登泰山,一行人來到碧霞祠,也是張誠達道長帶著領導人一行來到碧霞祠的大殿前,張誠達道長指給他看到大殿的檐下,懸挂著一副大橫匾,上邊鐫刻著四個大字“弘德澤民”,該匾是清末書法家王先覺的手筆,並不是碧霞祠刻意制作的牌匾。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領導若有所悟,向這四個大字深深地鞠了一躬。此後,在碧霞祠的會客室內,與張誠達道長暢談了五十分鐘後,遊覽泰山的一行人,碧霞祠回頭,在張誠達道長“登泰山到此就可以了,以後還有登頂”的機會提醒下,看看不遠處的玉皇頂,離開了國安民安的泰山。1989年,也就是第二年發生的事情,似乎有應驗。</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0f.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金秋時節,再遊泰安 黃勝友 攝</p>
<p> 關于這段故事,已經是碧霞祠住持的張誠達在接待領導人的客廳內,多少流露一些細節、詳情。這已經成為泰安市民流傳很廣的一個逸事,得到了住持的親自驗證。造訪碧霞祠,我第一時間就親眼見識那副高高懸挂在碧霞祠大殿下的牌匾,那頗具傳奇色彩的四個大字,被我拍攝了下來。張誠達住持就在接待領導人的客廳內,原來的位置,和我們一一合影留念,另外贈送了名片護身符。</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1019/0019b91ebfe21008c15810.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直奔碧霞祠 黃勝友 攝</p>
<p> 泰山碧霞祠管理委員會主任、監院張誠達住持表達了他對互聯網博主們的最真摯的祝福。張誠達住持也像我們幾位博主介紹了碧霞祠的情況。他說榮獲全國和諧道觀的稱號的碧霞祠,在道教界精心管理下,更加美麗壯觀。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1985年9月交歸道界管理使用,現有50多位道士。這些年來,碧霞祠道眾在進行正常宗教活動的同時,積極從事旅遊服務,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在支持當地的慈善事業和汶川大地震時,碧霞祠都捐贈大量的財力。他們逐步建立建全了宗教活動、香火、門票、接待、學習、衛生、夥食、等方面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係。自1985年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開放以來,全體道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邊維修邊開放,對殿堂、配廡、鐘鼓樓、歌舞樓、神門等進行了全面維修,為22尊神像進行了貼金彩繪,耗資百萬元,使這一古老的道觀面貌煥然一新,泰山頂上的一個文化明珠,光彩奪目。(文/圖 黃勝友)</p>
編輯:陳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