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的雲南拉市海,正是賞花之季。山間谷地滿是齊人高的野花,紅、橙、黃、白、紫,五彩繽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行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著離鞍,只要稍為伸手就可以捧到滿懷最心愛的鮮花
在拉市海的田間地頭,我們時不時會見到納西人忙碌的身影。納西人逐水而作,“成滄海而捕魚,變桑田而種糧”,在傳統習俗和村規的約束下,過著富足且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青山映綠水,綠水照青山的拉市海,位于雲南麗江西面8公里處的拉市壩中部,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是古納西語的音譯,“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這里原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運動時褶皺隆起成陸,至中新世成為一個準平原,隨著橫斷山脈造山運動的發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這個準平原又分割成三個相對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間盆地,即拉市壩、麗江壩、七河壩。拉市壩是其中最高的壩子,壩中至今仍有一大片水域,便稱拉市海。
1993年以前,拉市海仍是一個季節性淡水湖泊,每年6———10月的豐水期,湖面寬廣,湖水面積可達10平方公里,而11月至次年的5月,湖面相對萎縮,甚至完全幹枯,形成大片淺灘和草地。聽說湖周圍有數個溶洞與外面的江河相連,雨季來臨湖水上漲的時候,在江河繁殖的各種魚蝦經溶洞遊至拉市海,湖水退縮時,魚蝦又沿著溶洞向江河回遊,成群結隊密密麻麻,形成了“拉市海落水,七成魚蝦三成水”的奇特景觀。
可是,為了向麗江壩農田和8公里外的麗江古城供水,當地政府于1994年在湖盆一側修築了一條大壩,因此而中斷了連貫溶洞的水流,拉市海也就變成了一個可受人工控制的水庫。失去大量土地的村民,為解決溫飽而濫捕濫殺,導致肉嫩味鮮的拉市鯽魚等多種原生魚類日漸稀少乃至滅絕,而珍貴的黑頸鶴及眾多禽鳥在拉市海曾經的一度消失,是否就是拉市海生態多樣性喪失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