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方迪斯科 去貴州雷山縣郎德上寨走走

時間:2011-04-25 11:43   來源:人民網

  車行至峰回路轉處,貴州省雷山縣郎德上寨就這樣真真切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百十戶人家,倚山而居。青一色的吊腳木樓,灰色的瓦,灰色的房。村寨旁邊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流繞村而過,河上一座新修的風雨橋,橋兩端便是層層疊疊的梯田了,寨子里顯得格外靜寂。遊客們用好奇的目光和鏡頭打量著這個藏在大山褶皺里的村莊,村民們早就習以為常,任由你好奇去,任由你拍照去。

  

  郎德上寨的孩子們

  這是郎德上寨給我的第一印象。來郎德上寨之前,我從網上查閱得知:“郎德上寨”是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遊之意,“昂糾”即上寨,整個意思為歐兌河下遊的上寨。像郎德上寨這樣,村寨以河流命名,河流以村寨為名,寨河同名的自然民族村落,在全國是很少見的。

  當陽光如金子般慢慢鋪展開來的時候,我們沿著鵝卵石鋪就的小巷,進入了苗寨中央。這是座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村莊,被歲月打磨得黝黑發亮的卵石、蘆笙場、木樓、窗欞乃至屋上的每一片瓦,倣佛都能訴說一個個蕩氣回腸的故事。突然,寨頭的喇叭響了,說的是苗語,我們一句也聽不懂。一位苗族阿媽告訴我們,廣播說下午寨子里要有客人從遠方來,叫在寨子周圍打谷子的村民下午5時表演民族歌舞迎接客人進寨。聽說下午5時還有民族歌舞表演,很多遊客都不願離開。

  下午5時,寨門幾聲鞭炮響過後,12張桌子拾級排開,苗家最隆重的“十二道攔門酒”迎客儀式開始了。每隔五步,便是一道攔門酒,直至寨門。客人每走五步便得喝一回酒,苗家女孩高高舉起酒碗,總希望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能一飲而盡。這時,倘是不勝酒力的客人,必然喝得酩酊大醉方能進寨。進得寨來,姑娘們早著盛裝等候在蘆笙堂內多時。客人剛落座,悠揚的蘆笙便響起來了。首先是迎賓曲,然後是敬酒歌、蘆笙舞、苗族飛歌、錦雞舞。苗族姑娘們一唱一和、一顰一顧、舉手投足間,如行雲流水、夜鶯飛歌,倣佛一切原本來自天外。

  正沉醉間,鏗鏘有力的木鼓聲驀地在客人們身後響起來了,“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嚓”。人們回過神來循聲望去,一著黑布苗衣長者,正在身後廳堂里敲著那面百年木鼓。姑娘小夥們旋即又集攏在蘆笙堂里,伴著鼓點聲,舞起來了,轉起來了,跳起來了,那股來自遠古的原始力量,在此刻倣佛被突然喚醒,粗獷、豪邁,伴著高亢的“歐——吼”聲,如黃河崩浪,似急雨過川。那場面,決不遜色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這就是被世人譽為“東方迪斯科”的苗族反排木鼓舞。

  夜幕緩緩地降了下來,姑娘小夥們主動走到場邊,邀請客人,手拉手走向蘆笙場中一起唱、一起跳。一圈、兩圈、三圈……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圓圈也越來越大。走在最前面的是寨老(本地稱鼓藏頭),其次是後生、姑娘、孩童。這個時候,在場的客人無論牽著誰的手,主人都不會介意,與客同樂,是苗家人對客人的最大尊敬。

  入夜,我們摸索著走出了苗寨,盡管心里仍有太多的不舍。回來的路上,車燈照亮了路邊一塊高約2米的橢圓巨石,上面寫著“郎德上寨——奧運聖火走過的地方”。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傳遞的唯一自然村落,郎德上寨厚重的民族文化正向世人慢慢揭開。

 

編輯:朱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