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產逆市升溫 個別房企8月業績中旅遊地產貢獻六成
2011年,限購令讓住宅市場一片蕭條,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旅遊休閒地產的異軍突起。在8月的業績報表中,一些房企的旅遊地產份額甚至高達六成。
然而,所謂的旅遊地產不過是房企逃避限購政策的“曲線救國”。以“旅遊”為名,行“地產”之實,需要引起業界警惕。
剛從婺源旅遊回來的鐘小姐正在糾結要不要去那邊買一間房子。兩三千元一平方米的價格,一套房30多萬元,還有婺源的青山綠水,對在廣州工作的鐘小姐的吸引力還是頗大的。而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偏遠鄉村的房子或者會有好的回報。
而市民柳先生已經行動了,在雲南旅遊的時候,在那邊順手買了一套房子。“放著吧,就當存銀行。”
旅遊地產支撐房企大鱷業績
需求背後是巨大的市場。2011年在限購令的打壓下,一線城市住宅成交縮水兩三成,庫存壓力已達到史上最高水平。
同時,旅遊休閒地產卻以火爆的成交吸引了業界的視線,7月5日,雅居樂集團宣布2011年上半年實現合約銷售157億元,其中海南清水灣銷售金額逾46億元,佔了近三成。無獨有偶,在碧桂園8月份銷售額的59億元中,39億元來惠州十里銀灘項目,佔了公司銷售額66%。
嘗到甜頭之後,雅居樂在雲南、海南、中山、遼寧等旅遊地區頻繁拿地,其中,雲南旅遊地產項目預計投資200億元,面積超過清水灣。
在嚴厲的調控下,旅遊地產緣何能夠異軍突起?業內人士認為,其一是大部分旅遊地產遊離于調控之外,是當前受限的投資人群的首選對象;其二,近年來旅遊產業呈幾何速度發展,催生出旅遊地產繁榮的市場購買力,中國富裕階層強大的購買輸出能力對旅遊地產構成有力的市場支撐。
以“旅遊”為名
房企全國跑馬圈地
在此背景下,旅遊地產開啟了新一輪全國圈地運動。作為國際旅遊島的海南首當其衝,不足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動輒投資數十億、上百億元的旅遊地產項目星羅棋布。全國十大房企排行榜中已有半數房企進駐海南,包括雅居樂、萬科、恆大、碧桂園、綠城等知名房企。
經濟相對落後的安徽,後來居上,正在上演一場旅遊資源搶奪大戰。8月22日,安徽“青陽縣九子岩景區綜合開發項目”舉行簽約儀式,皖北煤電集團獲準受讓,總投資80億至100億元。而之前,上海金龍控股集團計劃興建“淮北南湖濕地公園”,總投資30億元,佔地2200畝;還有浙江祥源集團正式成立安徽九華湖投資有限公司,計劃投資200億元建立50平方公里的九華湖生態旅遊綜合區,把過去單純的觀光旅遊向深度發展,以休閒度假為主業等。
警示
打旅遊旗號
用住宅盈利
房企能順利拓展旅遊地產業務的背後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產業的渴望。據統計,中國至少27個省區市制訂的“十二五”規劃都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或第三產業中的領頭產業。由于旅遊地產前期投資比較大,為拉動地方GDP,地方政府頻繁出臺優惠措施,不少項目本來就是招商引資項目。
而對于開發商來說,布局旅遊業,很大部分是“曲線”做地產。“旅遊地產最大的問題就是拿旅遊之名行地產之實,以突破限制嚴格的房產調控政策。目前來看,炒作旅遊地產概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銷旅遊地產主題項目附帶的房地產項目。” 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逸楓表示。
易居研究院企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周建成表示,旅遊地產很多時候是賣概念,哪怕是迪斯尼,投入非常大,回收非常慢。所以其中就有一個平衡區,讓企業做商業地產、住宅,來平衡其中的損失。也就是說,旅遊地產本身不賺錢,而是靠周邊的商業地產、住宅來彌補,“真正要發展到要旅遊來賺錢,沒有三五年是不行的。”(記者 蔣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