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擁堵節日出行困難 居民幸福感持續下降

時間:2011-09-13 10:43   來源:工人日報

  9月12日是中秋節,也是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各進京高速路均迎來返京高峰,擁堵狀況持續上演。加之節前的擁堵,整個中秋節三天假,京城毫無懸念地成了擁堵之城。

  近年來,北京出臺了限購、限行等一係列措施整治北京的擁堵狀況。北京在“十二五”規劃中,計劃通過5年時間,提高北京的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城市運行保障能力,以期交通擁堵得到有效治理。然而,從這次節日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

  “下點小雨就堵到不行”

  “下點小雨就堵到不行,加上過節,出行就更難了。下午從不到5點就開始堵車了,到現在我還沒有坐上車。本來想打出租車,可是人家一聽說我到德勝門就不拉了。”中秋節前,9月9日晚6點半,在27路車後九條車站邊等車的一位老大娘說,“往常這條路上頂多就是有個紅燈,等一會就能等到。可今天,你看那車都在這路口堵了多久了,還沒有開過來,就這不到100米的路。”

  一逢節日,北京的路況就成為很多市民出行的“頭疼病”。公交等不到,地鐵人很多,越到節日出行就越困難。

  “像這樣堵車我們都習慣了,要是再趕上路上有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更加擁堵了。”一位在中關村上班的張先生說,他每天早晨8點半從鼓樓橋出發,9點半能到單位就算是不錯的路況了。要是趕上節日乘坐公交車,基本上甭想按時上下班。

  在汽車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北京市的人口也不斷增加。據有關數據測算,北京市每增加1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就增加2.64次。在車多人多的情況下,普通市民將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路上。居民出行的時間成本明顯上升,幸福感則持續下降。

  人多車多必然擁堵?

  “交通擁堵是城市規模化發展的必然產物。然而,盡管如此,也有一些城市做得很好,比如香港的交通就很少出現擁堵的現象。”曾在香港大學做訪問學者的馬敏說。

  她介紹說,她在香港的那段時間,基本上沒有遇到過堵車的情況。香港中心區域的路網非常密集,支路、小路多,路與路間距短,主要城區大多是單行線。針對出行問題,香港有一個長久的規劃,並且逐步完善多維道路網絡。另外,與北京不同的是,香港的私家車出行率僅為20%左右。在香港,政府官員都不常開車出行,私家車大都在深夜或假期出遊時使用,平時上下班乘公共交通工具。

  據北京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初,北京的常住人口為2200萬人,是香港人口的3倍。但全市機動車截至2010年12月5日已經達到了471.1萬輛,將近香港的10倍。

  “鑒于現有人均汽車保有量已接近飽和狀態,北京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應該集中在限制小汽車使用上。”馬敏說,“限制購買不可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只能被視為一個輔助性的手段。大幅度削減公車,同時提高小汽車的城區使用成本,盡量鼓勵市民少用或者不用私家車,並保證公交優先,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擁堵。”

  治堵還需標本兼治

  相關研究表明,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中心城區功能過于集中。50%左右的居住和公建項目仍聚集在中心城區,職住分離現象仍較為嚴重。這種發展造成北京市周邊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居民小區,居民每天多往返于城市與郊區之間,形成“潮汐式”的人流車流涌動,交通係統不堪重負。

  北京市交管局的數據顯示,在北京這種交通運行狀況下,不文明駕駛、違反交通規則是事故多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機動車導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不遵守基本通行規則和不禮讓的行為導致的事故就佔到事故總數的將近三分之一。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北京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面,除了加強對交通工具的管理之外,還應該著力提高居民文明出行的意識。只有通過綜合治理的手段,加快道路修建、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加強公共交通建設、整合規劃城區功能,才能真正達到治理擁堵的目標。(記者趙劍影)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