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鼻祖甘肅天梯山石窟將得到係統保護和修復

時間:2011-09-09 10: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蘭州9月8日專電(記者衛韋華)我國“石窟鼻祖”甘肅天梯山石窟將得到係統保護和修復。《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規劃》近日正式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天梯山石窟管理處副主任盧秀善介紹,保護和修復規劃從7000萬元投資追加到1億元。

  這項修復工程期限為21年,分為近、中、遠三期,至2030年結束。重點將對天梯山石窟文物本體採取係列保護措施,包括賦存岩體加固、洞窟保護、陳列館展出等內容。係列修復規劃的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將達到233公頃。

  “石窟目前的保護重點是要先把這些因搬運而破損的壁畫和塑像盡快修復起來,然後再進行石窟內壁畫的修復與保護。”盧秀善說。

  1958年4月,為了解決黃羊河下遊8萬農業人口的生活用水和17.9萬畝的耕地用水,甘肅省武威市決定在天梯山石窟右側不遠處興修黃羊河水庫,而天梯山窟址恰好地處水庫淹沒區。

  為了不讓石窟中的塑像和壁畫被水淹沒,天梯山石窟中大量的塑像和壁畫被拆了下來,搬運到甘肅省博物館。2006年,國家文物局要求將這批文物進行原汁原味地修復並運回原址。

  早在1995年,國家文物部門就開始實施天梯山石窟修復。但由于經費不足,大規模的修復工作基本停頓。

  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市,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學術界有著“石窟鼻祖”之稱。

  目前,天梯山石窟保護規劃實施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係列保護修復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當中。

  “天梯山石窟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全面修復和保護將有助于挖掘天梯山石窟的文化內涵,使石窟得到可持續發展。”天梯山石窟管理處主任王奎說。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