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票高企、房費難降的暑期遊旺季基本接近尾聲,而初秋和十一前後的旅遊旺季又如約而至。旅遊旺季讓人難忘的不僅僅是平日里難得一見的優美風光,更催生出了一些新的出遊陷阱,讓人防不勝防,這里略舉一二提醒消費者。
陷阱一:臨時加餐多宰人
在一家民辦小學做老師的許小姐暑假里和同事一起報團參加了去內蒙古的旅行團。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讓許小姐非常難忘,同樣難忘的還有這一次的團餐。原來,導遊在車上就貌似隨意地跟大家聊起“團餐可能一般般,希望大家有個心理準備”的話題,團友們一聽,自然也覺得希望吃得好一點。這時候導遊就推薦給大家一個“心水”的地方,團友們欣然前往,卻沒想到吃得也非常一般,而且餐後大家AA的餐費也比較離譜。
陷阱二:模糊字眼藏貓膩
暑期遊中,很多遊客發現自己實際享受的吃住標準與簽合同時不一致,向旅行社投訴時卻發現,原來自己受了模糊字眼的蒙騙。比如合同中寫明“包餐”,餐標卻未寫明,結果是兩菜一湯的盒飯。有的寫的是入住“準五星”酒店,可是實際住的酒店浴室連吹風機都沒有。還有的旅遊線路廣告上宣傳的是“30分鐘的潛水將會看到五光十色的海底珊瑚”,事實上,潛水卻只有15分鐘,而且只是浮潛著用面包喂小魚,根本沒有“五光十色”。事實上,暑期很多類似一日遊或網上購買的旅遊產品,旅行社和遊客所簽的合同並不規范。而很多出境遊線路中也暗藏著差距更大的“模糊字眼”。在出團說明上,旅行社只會說明全程住宿是三星級還是四星級,但沒有說明住在哪里。而到了歐洲,導遊往往會帶遊客住在較為便宜的郊區。
陷阱三:自費項目何其多
暑期,出境遊十分火爆。可是很多遊客發現,一些旅行團的團費看似很低,到了當地卻還有各種自費項目,都參加下來的話,在團費基礎上又多花了兩三成。“很多著名的景點都是額外收費的,來了一趟也不能不去啊。”剛剛參加歐洲深度旅遊團歸來的李先生算了一筆賬:在國內繳納了18888元人民幣的團費後,到了當地各種自費項目又多交了近500歐元。而一些著名景點都要自費,李先生為此又花了4000多元人民幣。
陷阱四:網購機票易受騙
近日,國家旅遊局質量監督管理所發布了遊客遭遇網購機票陷阱的案例。張先生計劃去旅遊,在網上買完機票後,接到一個自稱是訂票中心客服人員的電話,告知張先生機票款被凍結,需要450元的保證金。因為對方所說航班時間與張先生本應搭乘的航班時間有明顯出入,張先生才避免了上當受騙。
劉女士也在網上購買了兩張特價機票,在即將完成網銀交易時,網頁顯示“網絡速度慢,付款未完成,請再付一次”,劉女士先後三次通過網銀轉賬,多付了2700多元。隨後劉女士聯係客服,對方告之需到ATM機上操作,結果又被轉走了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