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爆出“湖南瀏陽周洛景區野生桂花節期間為"處女"免票”的消息,引發熱議。網友們大呼:“前有處女採茶,後有處女免票!關處女什麼事啊?”“太低俗了!現在搞策劃的還有點腦子不?”但景區方則稱:“這不過是個小創意而已。”(8月31日《成都晚報》)
在這個眼球經濟時代,被圍觀就意味著生產力;而如何吸引老百姓的目光,就成為一些人煞費苦心的課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既要有創意,也要敢想敢做,敢第一個“吃螃蟹”,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從創意上看,該景區別出心裁。要想被關注,策劃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就成為投入少、見效快的“靈丹妙藥”。景區將處女之“忠貞”與桂花之“純潔”聯係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牽強附會、滑稽無比,實則是棋高一著、大有深意。
景區打開門做生意,來者即是客,理應一視同仁,卻為何對成年處女遊客“另眼相看”,給予免票的優待?遊客是否處女與景區有幾毛錢的關係?即便是處女,個人隱私難道還要曝光于大庭廣眾之下?可以預見,沒有多少女性願意接受這番“好意”。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景區之精明,拿“成年處女”這一稀缺資源做文章,既掌握了女性遊客的隱私保護心理,降低了激勵機制的成本;又迎合了公眾喜歡獵奇的趣味,起到了宣傳推廣之奇效,真可謂一箭雙雕。
從行動上看,該景區敢為天下先。前車之鑒,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解讀。有人想著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有人想著怎樣追尋前人的足跡“一條道路走到黑”。對于“處女採茶”之經驗,該景區是大膽引進,積極創新;于是,“成年處女遊客免票”這一驚世駭俗之舉便“新鮮出爐”。面對種種罵名,該景區還算老實,身稱就是為了“炒作”。
明目張膽的炒作背後,有著怎樣的社會根源?在泛商業時代,在“將看點轉化為生產力”的思想指導下,一切具有賣點的商業符號都成為人們爭奪的“香餑餑”。在有些人的眼里,道德規范、倫理底線是那樣的虛無縹緲,只有滾滾財源才真實可靠;而魚目混珠、或明或暗的種種炒作,只是工具而已。
整治惡俗炒作,唯有多管齊下。首先,旅遊、文化等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監管。只有監管“給力”、“進位”了,炒作才會乏力和退位。其次,公眾要明辨是非,少做“看客”和“圍觀者”。對于別有用心的炒作,老百姓可以使用最後的武器選擇權。你炒作你的,我不去關注,不去消費,商家自然會“敗走麥城”。此外,媒體也應加強行業自律,杜絕為商業炒作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