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私家園林淪為雜院飯館 皇家園林成職工宿舍
時間:2011-09-05 10:04 來源:北京晨報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0905/002564bb221c0fce5ad405.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雖被納入區文保單位,清代私家園林代表之一的“蓮園”卻看上去像個雜院。</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110905/002564bb221c0fce5ad406.jpg" alt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晚清才子那桐故居的一半已成了花園餐廳。</p>
<p> 清代的蓮園早已淪為大雜院,皇家私園蔚秀園也成為民居,晚清才子那桐的故居已變成了餐廳……近日,北京晨報記者在對京城現存的近代私家園林調查時發現,一部分園林古建保存狀況堪憂。建築專家的調查數據也顯示,北京現存的44處私家園林中,保護基本完好的只有一半。市政協委員建議,本市應加快對近現代園林古建的文物普查,盡快將其納入文保名錄,同時對現存園林遺產群實行整體保護。</p>
<p> <strong>■現場探訪</strong></p>
<p> <strong>清代園林被民居蠶食</strong></p>
<p> 朝陽門南小街東側,很多昔日的胡同已經變成了成排的居民樓。在樓群的夾縫里,有一處平房小院,門牌號為紅岩胡同19號,這里就是建于清代的私家園林代表之一“蓮園”。</p>
<p> 尋找蓮園還真不容易,因為整個紅岩胡同都已在地圖上消失。若不是南竹桿社區里的老人指點,記者很難將這個破敗的院落與清代著名私家園林聯係起來。蓮園的大門口正在施工,不是古建搶修,而是私人房舍的拆舊蓋新。據施工工人介紹,這里早已是大雜院,雖然居民陸續遷走,但目前還有兩戶人家。記者看到,院中原有的池塘已變成平臺,上方還吊著一個拳擊沙袋。而旁邊的假山僅剩斷壁殘石,上面的亭廊已改建成房屋。</p>
<p> 在堆滿建築材料的小院中,有一塊新立的水泥石碑,上面寫著2010年5月。原來蓮園已被納入東城區文保單位。因為這塊石碑,施工的工人表示不會去碰那些破舊的亭子和假山。</p>
<p> 有了“保護傘”的蓮園一息尚存,相隔不遠的“那家花園”則已面目全非。這里曾是晚清才子那桐的故居,但並未列入文保單位。現在一部分為和平賓館所用,另一半成了“那家花園餐廳”。記者看到,雖然餐廳院內也有亭臺水榭,但大多為現代復古建築。餐廳門口的銘牌上,僅有那桐的簡介和餐廳由來的簡單記載。</p>
<p> 與蓮園和那家花園這樣的私人宅院相比,一些清代皇室私園的保護現狀也令人堪憂。北大西門外的蔚秀園早已變成了居民區。蔚秀園初為圓明園附園,稱“含芳園”。道光十六年(1836年)賜定郡王載銓,俗稱“定王園”。記者近日在園中看到,園中幹涸的池塘已經種起了莊稼,湖山也被推平建起了居民樓,僅剩鋪著柏油的曲折小路,還能讓人想起當年曲徑通幽的皇家園林。</p>
<p> <strong>■專家調研</strong></p>
<p> <strong>二三百處私園十不存一</strong></p>
<p>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國家一級建築師賈珺對目前北京現存的私家園林的現狀表示擔憂。他說,自元、明、清以來,北京涌現出相當多的名園,萬柳堂、怡園、恭王府園、半畝園、那家花園……數量遠在蘇州、揚州之上。“但由于戰亂和其他天災人禍,現在北京清代之前的私家園林幾乎無一存留。”賈教授說,1949年,北京存留著比較完整的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私家園林不下二三百處,但在之後幾十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由于沒有加以保護,導致現在北京的私家園林從整體上嚴重破壞。“至今已經是十不存一了。”</p>
<p> 根據賈珺的調研,北京現存私家園林44處,主要分布在東城、西城和海淀。保存基本完好的,有醇王府園、恭王府園、可園、達園、雙清別墅等10處,大部分保存尚好的包括濤貝勒府園、閱微草堂等11處。而其余的園林只剩下局部遺存,更有的私家花園年久失修,很多建築的內外檐裝飾都被拆改,甚至被淹沒在私搭亂建之中。“比如貝家花園北樓,彩畫已經完全剝落,郝家花園更是出現了局部坍塌的現象。”賈珺說,最為可惜的是很多當年亭臺樓閣的私家園林現在已經變成了大雜院,比如蓮園、澹園、馬家花園等,被十幾戶分住,水池也填平了,假山也塌了。</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strong>■保護現狀</strong></p>
<p> <strong>部分名園</strong></p>
<p> <strong>未入文保名錄</strong></p>
<p> 賈珺說,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和清華園等王府郊外花園都位于北大和清華校園內,因此“沾光”被劃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花園本身根本不是保護對象。據賈統計,私家園林中,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的有15處,區級文保單位8處。賈認為,北京私家園林的文保單位級別定的偏低,蔚秀園、吳家花園、鹿岩精舍、那家花園等10處私家花園沒有列入任何一級文保名錄。</p>
<p> 賈珺說,從目前私家園林的利用來說,除了像恭王府、雙清別墅等對外開放以外,用途可謂五花八門:學校、單位辦公場所、幼兒園、賓館,還有的成了消費昂貴的高級餐廳。雖然有些花園得到了復建,但賈對此並不滿意。“比如位于金融街西側的原學院胡同39號宅園,雖然經過重修,但里面的山石、水池、石橋鋪地都已經被更換而不是原貌,東城麻線胡同的意園被遷建到了東四五條重建,也不是原來的結構。”園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假山甚至用混凝土、水泥“糊弄”,“造型生硬,脈絡混亂。”</p>
<p> <strong>保護不是一味復建</strong></p>
<p> 賈珺說,保護私家花園並不是一味的“復建”。就算復建,也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按照相應的歷史文獻、圖照資料和遺址考古發掘資料在原址復建。</p>
<p> 賈珺表示,由于大部分私家花園不對外開放,這也就使他們難以得到社會的認知。一些由單位佔據的園林,應該通過產權置換或者共同管理的方式,經過維修後向社會開放。同時在文物部門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使之得到像那些著名的北京皇家園林、蘇州私家園林一樣的關注和保護。(記者 王歧豐 王萍)</p>
<p> <strong>■委員建議</strong></p>
<p> <strong>園林保護應有專門條例</strong></p>
<p> 市政協委員、北師大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也一直關注著北京園林的保護現狀。“中國古代園林建築在明清時到達頂峰,而集大成者就在京城。”</p>
<p> 萬建中說,現在北京遺存的古代園林利用率都非常高,有些開發成了旅遊景點,有的一部分成了辦公場所,但由于很多園林沒有進入到文保名錄里,使得那些代表明清時期最高建築水平的園林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尤其被一些單位使用的園林,比如一些大學校園里的園林,各單位出于自身使用需要,可能並不會以保護為目的進行開發使用。有的皇家園林甚至成了職工宿舍,古建里還有居民。</p>
<p> 萬建中認為,在保護明清園林遺產方面,應該有專門的條例,進行整體保護。這個條例需要文物、旅遊以及文化部門共同來起草。因為古代園林保護不僅是古建,還涉及到水係、植被等方面,中國園林從魏晉時期就是以水為中心進行建造的,所以要進行整體的規劃,不是簡單修建幾座復古的亭臺樓閣而已。</p>
<p> 萬建中建議,搶救保護明清園林遺產,要盡快進行文物普查,把尚存的古建列入文保名錄,不光是較大的園林宅院,一些民居也要納入保護范圍。同時制定全面的規劃保護修繕方案,對園林的開發使用也要有明確的限定條件,不能無限制地濫用。</p>
編輯:陳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