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到來,各地旅行社推出的“暑假遊”“修學遊”“夏令營”等旅遊產品又讓北大清華的門口擁堵起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趕在學校放假之際召開新聞發布會,專門介紹自己歡迎參觀訪問者到來的態度。一方面是興衝衝而來,一方面是歡迎接納的態度,而同時,又有“北清公司在北大西門收費事件”等報道出現。為什麼本應該順理成章“賓主盡歡”的局面卻變得眾說紛紜,爭議不斷呢?
名校細致服務接納八方客
對于參觀者,高校的態度一直是寬容接納,就連2006年被媒體熱炒的北大限制旅遊團時期,每天進入北大的參觀者也達到5000余人。
對待參觀者,清華大學秉持的態度是:清華園開放,真情服務社會。為了讓來校參觀者更清楚地了解相關參觀事宜,清華大學保衛處專門制作了“清華大學校園參觀來訪特別公告”公告牌,放在主要校門處,並通過學校主頁等網絡形式對外公布。公告中指出,清華大學校園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場所,不是參觀旅遊景點。入校參觀來訪者無須經過任何人員或機構審批、無須向任何人員或機構交費。同時,也希望來校參觀者愛護校園建築物、愛護環境、愛護花草及公物。
清華大學校黨委書記陳希說:“學校一方面要為參觀者提供必要的服務,另一方面也要全力保障校園環境的安全有序,盡力減少對師生員工正常教學、科研和生活秩序的影響。”學校保衛處專門組織了綜合巡查隊,維持校園秩序,學生組成校園交通協管隊加入。對于參觀者相對集中的區域,還專門派人疏導交通,在參觀者喜歡拍照的地方,人流密集時段還會採取諸如拉起黃色安全帶等措施維持秩序。清華大學接待服務中心暑假還將增設校園交通車的頻次。
同樣,北京大學的態度也是以教育為先,通過增強服務來有效地組織營造有序友好的氛圍。比如,成立學生服務總隊校園參觀引導分隊,招募、培訓引導員引導參觀,維持秩序,增設流動廁所和果皮箱,還專門設立校園環境、校園衛生專項管理辦公室,組織專職巡查管理人員,在參觀區機動巡查,在重點文物保護區有專人巡查。
其實,對于參觀者,北大和清華的態度一直是寬容接納的,就連2006年被媒體熱炒的北大限制旅遊團時期,每天進入北大的參觀者也達到5000余人。在參觀高峰期,每天會有上萬人,甚至幾萬人進出北大。
旅遊陋習讓校園不堪忍受
真正讓高校頭疼的,不是人多,也不是小學生、中學生抑或是成人,而是在參觀過程中的行為陋習帶來的破壞,破壞校園的安靜和優美整潔,甚至文化。
盡管高校在談到校園開放問題時,選擇的用詞是“參觀訪問”而不是“旅遊”,來訪者的行為並沒有因為這充滿敬意的用詞而和在其他旅遊景點有所不同。
一位做志願服務工作的清華同學在BBS上發帖子這樣描述:作為很多遊客的目的地,二校門很受遊人光顧,可是有很多人把糖葫蘆籽吐在地上,甚至把桔子瓣什麼的也吐在地上,然後不顧扎眼極了的垃圾,很高興地在那兒照相。大禮堂前草坪前的日晷、草坪東南方向有一塊刻有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大石頭,在這些地方照相很能體現出在清華玩過,于是很多遊客就踩草坪、踩草坡,爬日晷……勸阻根本不管用,甚至,親自碰到組織學生來參觀的帶隊老師坐到那塊刻有清華校訓的大石上拍照。這位同學努力的制止,但是“剛說完草坪,眨眼間,又一窩蜂的直接從草上跑到銅像那邊去了,踩在上面,喊都喊不過來。”
這位同學的見聞在來“感受最高學府氛圍”的參觀人群中屢見不鮮。事實上,“導遊則拿著大喇叭不停喊話”,“(清華二校門、北大圖書館等地方)打著橫幅拍照的旅行團絡繹不絕”,“遊客拿著旅行包坐到教室里大聲聊天”,“在通往未名湖的路中,小遊客們在導遊的帶領下穿越草坪,踩出了好幾條新路來。沿途也制造了不少垃圾,湖面漂著零食袋、紙巾和塑料瓶”……這都不是個別現象。甚至有校內同學不小心撞到旅遊者,盡管道歉卻還是被打的事情發生。
北大和清華的校園,由于歷史悠久,都是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古跡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塔、碑、亭等古跡,都隨處可見“到此一遊”的刻痕。
這些現象非常容易讓人聯想到2006年國家旅遊局公布的中國公民旅遊常見不文明行為:隨處拋丟垃圾、廢棄物,隨地吐痰,大聲喧嘩、扎堆吵鬧。在景觀文物、服務設施上亂刻亂劃,踩踏禁行綠地,攀爬摘折花木。在國內旅遊點,由于都是類似行為和景點相應的防范措施,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國外的旅遊勝地,由于對其他遊人造成影響,中國遊人幾乎成了“旅遊陋習”的代名詞,甚至有酒店拒絕接待中國旅遊團;在高校校園里,來參觀遊覽的人完全不顧及校園內還有正常的學習生活,給老師和同學都帶來很大困擾。真正讓高校頭疼的,不是人多,也不是小學生、中學生抑或是成人,而是在參觀過程中的行為陋習帶來的破壞,破壞校園的安靜和優美整潔,甚至文化。
文明養成教育尤為重要
人的素質絕不僅僅是考上大學時的那個成績單,甚至壓根就不是。在培養孩子成為人才之前,有必要讓他首先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知榮知恥、言行得體的人。
感受學府氛圍,激勵求學志氣,是家長熱衷以各種方式帶孩子到清華北大參觀的目的,但是,從高校不得不提出“希望來校參觀者愛護校園建築物、愛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的公告,就可見“感受氛圍”事實上和“到此一遊”幾無差別。
“文明、規范、有序”是遊客遊覽風景名勝區的基本行為準則。這種完全消遣性的遊覽行為準則竟然在“參觀訪問”著名大學時候都做不到,何談“激勵孩子樹立遠大理想”?
有專家認為,“感受氛圍”變成“到此一遊”,這和許多家長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態有關係,只注重名校對孩子的激勵作用,卻忘了在參觀過程中的養成教育、素養教育。人的素質絕不僅僅是考上大學時的那個成績單,甚至壓根就不是。在培養孩子成為人才之前,有必要讓他首先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知榮知恥、言行得體的人。現在的事實是,就在高校參觀的過程中,有的大人行為還不如孩子呢。
不文明行為背後,其實是一種對別人權益與感受的漠視、對公眾場所的自私不負責。一邊帶孩子來“感受名校氛圍”,一邊在參觀過程中不糾正,或者根本不懂得糾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感受的行為和心理,如何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生動、富有國際競爭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