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收藏"升溫 七旬老人欲建毛澤東博物館(圖)

時間:2011-05-23 11:08   來源:東南網

有限藏品與無限需求拉動了紅色藏品拍賣價格快速上漲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這極大地推動了“紅色收藏”不斷升溫。廈門幾大古玩城不少古玩店鋪,都在顯要位置擺出各式各樣紅色收藏品,客人只要一走進店內,馬上就能一眼看到。

  “雙節”加熱廈門紅色收藏

  今年有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這兩大紀念日,這兩大紀念日導致紅色收藏品為許多收藏愛好者所關注。

  早報記者走訪了裕鑫、閩臺緣、唐頌、夏商周和東鍍等廈門五大古玩城發現,不少古玩店鋪都擺出各式各樣有關毛主席的收藏品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收藏物品等,這些藏品擺放的位置都很醒目,只要一走進古玩店內,馬上就能一眼發現。

  據廈門一些古玩店主介紹,關于毛主席像章、書籍、油畫等很受歡迎,像《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詩詞》以及毛主席像章等銷量非常火。以《毛澤東選集》為例,先前一個月都賣不了一本,如今最多的時候一天竟能賣出10多本。

  而有關紅色紀念的一些藏品也頻頻在廈門亮相,像曾經在2009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上拍出1125萬元人民幣天價的創作草圖油畫《天安門前》真身前不久就來到廈門,目前正在中華兒女美術館內免費展覽。《天安門前》于1964年完成,在當時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雖然廈門不如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的紅色藏品資源豐富,但是,近年來,廈門也涌現出一批紅色收藏愛好者,他們熱愛紅色文化,對紅色物品情有獨鐘,他們瞄準了紅色文化這個陣地,捷足先登,大力收藏紅色藏品。比如,耗費大半輩子收集紅色藏品、希望能夠在廈門建造一個毛澤東博物館的陳炳煌,收藏超過1000種版本紅寶書、曾多年舉辦毛澤東像章館的吳德福,收集了一大堆政治題材老照片的白建群等。

  有限藏品與無限需求

  廈門市收藏家協會謝先生表示,在眾多收藏門類中,紅色收藏已成為人們收藏亮點。尤其是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紅色題材的作品更是熱門。紅色收藏主要是指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在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革命戰爭,建設新中國等活動中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遺存的收藏。紅色收藏涉及面很廣,常見的有文史資料、文書檔案、書報刊、連環畫、字畫、塑像、徽章、擺件、宣傳畫、電影海報以及郵幣卡、票證等。

  有限的紅色藏品,無限的市場需求,極大地拉動了紅色收藏品拍賣價格的快速上漲。比如,一幅表現毛主席形象的油畫曾在美國拍賣會上以1.2億元成交。

  造成這種“紅色收藏”熱潮的原因,謝先生分析稱是由紅色收藏品的鮮明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其折射出了在某個歷史階段國家和社會的現狀,是歷史時期的一個縮影,收藏和研究此類藏品不僅非常有意義,而且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由于紅色藏品大多產自近現代,廈門收藏家陳炳煌稱,很多人收藏意識不強,也忽視其收藏價值,所以損毀非常嚴重。比如毛主席像章,現在已經不太好找了,如果再過一些年,其價值肯定更加可觀。尤其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後年又趕上毛澤東誕辰120周年,這都會在收藏市場引發新一輪的紅色收藏熱潮。( 東南早報 者 蒙少祥 文/圖)

  七旬老人想建毛澤東博物館

  耗費大半輩子收藏毛主席像章、著作、照片等大量紅色藏品,如今由于年事已高,71歲的廈門“紅色收藏家”陳炳煌老人希望能找到接收這些紅色藏品的個人或是機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廈門建造一個毛澤東博物館,以啟發和鼓勵更多的後來人。

  走到廈門中山路人民劇場的四樓,71歲的陳炳煌老人正在這里舉辦名為“毛主席主題藝術品特展”的紅色收藏公益展覽。看著屋子里琳瑯滿目的毛主席像章、紅寶書、瓷雕、瓷板畫以及宣傳畫等紅色藏品,早報記者感覺自己像是置身于毛主席博物館。

  對于現在許多年輕人來說,毛主席像章、著作、照片等紅色藏品僅僅是記載著一段歷史,但是,對于像陳炳煌這樣上了一定年紀的老人而言,它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而且還是生命中一個深深的烙印,它凝聚了一個民族的心理沉淀,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在廈門提起“紅色收藏”,身為福建省收藏協會廈門分會會員的陳炳煌絕對是一個人物,其收藏的數量和精品非常多,在廈門是公認的“紅色收藏家”。

  無論是哪一種樣式的藏品,陳炳煌都能一一道出其歷史故事、做工、品相以及現在的市場價值來,就像是在講述自己的孩子一般。為了收藏這些紅色藏品,陳炳煌老人40多年來生活簡樸,不抽煙不喝酒,扣除一些日常生活費用之外,剩余的收入都用于收藏,據他自己估算,他在這些紅色藏品上花費了幾十萬元。

  從2008年開始,每逢毛澤東誕辰日等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陳炳煌就把自己的藏品拿出來進行免費展覽,包括目前正在廈門人民劇場舉辦的“毛主席主題藝術品特展”。這些展覽進過學校、去過部隊,許多人看後很受觸動。為了記錄參觀者的感受,陳炳煌還專門準備兩個留言本,有很多人留過言,參觀者的鼓勵讓陳炳煌很受鼓舞。

  由于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在2013年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前,陳炳煌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接收這些紅色藏品的個人或機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廈門建造一個毛澤東博物館,以啟發和鼓勵更多的後來人。

  45年的紅色收藏不了情

  聊起自己的紅色收藏史,陳炳煌稱這其中有一個因緣。

  陳炳煌是土生土長的廈門本地人,他18歲進入廈門罐頭廠工作。上世紀50年代末期,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文化娛樂條件也非常有限,可以看的書本極少。當時,年輕的陳炳煌下班之後沒有回家,而是居住廠里,跟廠里的黨委書記住在一起,黨委書記有一套《毛澤東選集》,陳炳煌就經常把這本《毛澤東選集》拿出來看。

  陳炳煌越看越有興趣,他當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通過閱讀《毛澤東選集》,他還得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另外他也從書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正是從那時起,陳炳煌對毛主席懷有一股濃厚的感情,他的第一個紅色收藏品就是《毛澤東選集》,是用工廠書記送的購書票去買的,當時購買《毛澤東選集》是需要憑票的。

  1962年,當時由于緊急備戰,已經22歲且是家中獨生子的陳炳煌卻自願報名參軍去了。進入部隊兩年後,由于表現優異,陳炳煌入了黨,還被評為毛主席著作學習積極分子。

  在部隊服役期間,陳炳煌經常有到地方上公幹的機會,這讓他近水樓臺先得月——能接觸各種各樣的毛主席像章。當時,陳炳煌跟地方人士見面,首先就是雙方掏出毛主席像章進行交換,就跟現在大家交換名片一樣,因此,每一枚像章都蘊含著一段歷史記憶。

  那時候,每個單位幾乎都制作了風格各異的毛主席像章,在與外單位交往中當做禮品來互送,陌生人見面也常以像章作為見面禮,像章後邊可能還刻印有單位名稱等。別人送你毛主席像章,你也得回送給人家。如果你看上別人手上的像章,你跟別人要,別人也會非常高興地送給你,因為別人跟你要像章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由于這樣的經歷,陳炳煌收集到了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

  就這樣,陳炳煌走上了毛主席像章的收藏之路,他在部隊工作、生活了16年時間。本來,陳炳煌收集毛主席像章都是無心插柳,到了上世紀80年代,陳炳煌才真正開始有意識地收藏紅色紀念品。

  陳炳煌稱,從部隊轉業之後,他一有時間就到舊貨市場去“轉悠”,專門尋找有關毛主席的藏品。時間一長,他對毛主席紀念品的嗜好漸有名氣,一些交易商就經常帶著藏品主動找上門來。現在,不少交易商一有什麼紅色藏品,馬上就拍下照片,通過手機彩信或是郵寄把藏品的照片傳給陳炳煌看,通過照片確定是否要購買後,雙方就約定時間正式驗貨交易。

  為了收集到自己所喜歡的藏品,陳炳煌經常是什麼面子都不顧。

  有一次,陳炳煌逛舊貨市場時,發現幾十枚的毛主席像章在出售,像章看起來都非常精美,陳炳煌當即決定買下,但是口袋里只有幾百元,如果全部買下錢又不夠。陳炳煌擔心一時回家拿錢,像章就有可能會被別人先買走,于是,他硬著頭皮找到住在舊貨市場附近的戰友,向戰友借錢。老戰友知情後也爽快地答應了,讓陳炳煌沒留下遺憾。

  收集的藏品五花八門

  作為廈門一名公認的“紅色收藏家”,陳炳煌的紅色藏品數量和精品很多,單是毛主席的紅寶書就有3000多冊,除了中文版本,還有英文、俄文、西班牙、日文等版本。對于紅色藏品,陳炳煌還進行了分門別類,包括像章、瓷雕、搪瓷、書簽、瓷板畫、連環畫等係列。

  毛主席像章多數誕生于1943年至1970年間。1982年,毛主席像章被國家文物保護法定性為“現代文物”,這讓毛主席像章迅速進入收藏家的視野。

  陳炳煌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數量在一萬枚左右,像章的年代主要集中在1966年至1976年間,其收藏的毛主席像章大的直徑有30厘米,小的只有指甲大。一枚枚設計精巧、構思奇特的像章都被陳炳煌精心地鑲上鏡框或套上塑料膜,像章的材料除了有大家熟悉的鋁質,還有銅、鐵、銀、金、不鏽鋼、塑料、有機玻璃、搪瓷、瓷質等,更有罕見的竹子、脫胎漆等材質,造型有圓形、長方形、多邊形、五角星、菱形等。

  毛主席像章是那個“火紅年代”的特殊產物,陳炳煌稱,每枚像章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把主席像章與當時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毛主席像章才更有歷史厚重感,也才更顯得有收藏價值。

  除了毛主席像章之外,陳炳煌還收藏了有關毛主席的瓷雕、瓷板畫、花瓶、詩詞墨寶、著作、老照片、宣傳畫、布繡、網繡等各種物品。

  令人稱奇的是,陳炳煌還收藏了與毛主席有關的一些老唱片,其中有一張是毛主席于1949年9月30日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宣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的老唱片。陳炳煌把唱片放在一臺老式的唱片機上,接通電源之後,毛主席那帶有濃厚湖南湘潭腔調的講話就播放出來了,非常洪亮、清晰。

  陳炳煌稱,他自己堪稱“鎮店之寶”的藏品是十來件長2米、寬近1米的巨大瓷板畫,其中的一件瓷板畫《毛澤東與56個民族》,整個畫面精雕細繪,畫中所有人物的面容、膚色、服飾、姿態及手中物件都很有特色。

  欲在廈打造毛澤東博物館

  陳炳煌居住在廈門蓮前西路一個社區,房子比較老舊,他是住在6樓,由于沒有電梯,再加上年事已高,他跟老伴每天上下爬樓梯很不方便。

  陳炳煌所居住的樓房是一梯兩戶,其中6樓的一套是他跟老伴的居室,對面另外一套84平方米的房子則成為他的藏品庫。一進入陳炳煌的家中,記者感覺倣佛是進入了一個私人博物館,陳炳煌收藏的藏品堆滿了自己兩居室的套房。

  對于陳炳煌專門辟出80多平方米套房來作為保存藏品的倉庫,老伴剛開始是非常反對,畢竟房子拿去出租一個月怎麼著也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拿去保存那些藏品就意味著這些租金沒了。

  但是,這麼多的藏品總得要有一個地方擺放著,陳炳煌只好舍棄唾手可得的房租。

  “我現在是70多歲的老人,精力大不如以前了,身體越往後就越不行了。看著越積越多的這些寶貝,我想自己是該到時候為它們的將來找一個好去處了,畢竟歲月不饒人啊……”陳炳煌感慨著說。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廈門建一個毛澤東博物館,最好是政府方面能提供一個比較像樣的展廳,我把自己多年收藏的藏品拿出來展覽,以啟發和鼓勵更多的後來人。至于合作方式,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個人都是可以商談的。”陳炳煌表示。

  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在此之前,陳炳煌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接收這些藏品的個人或機構,目前據稱已有幾個人開價了,不過陳炳煌還在考慮中。

編輯:王小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