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豐縣發現一處罕見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壇遺址。據專家分析,該祭壇為北宋末年所建,倣北鬥七星之形狀,在兩山之間開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稱之為“鳳凰池”,為古代求雨、消災祈福之用。
該遺址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白舍鎮池渡村戈鐮石景區,境內為丹霞地貌,石峰聳立,絕壁淩雲。在兩座山間有一平緩山崗,祈雨祭壇在山崗一岩石上,長約9米,寬約6米,深約0.6米。
據江西省上饒市道教協會秘書長宋黎剛介紹,該遺址是古代舉行求雨及消災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壇,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壇的建造倣北鬥七星形狀,在山石上開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內屬首次發現,在全國也極為罕見,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階拾級而下,池中積水終年不幹涸,被道教人士稱為“鳳凰池”。
宋黎剛表示,道教祭壇的作用除求雨之外,還有投簡除罪、消災祈福等宗教儀式。該遺址保存完整,極為罕見,對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動與風水學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