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漸升溫 單位組織和遊客自主出遊並重

時間:2011-04-07 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接待遊客十四億人次,收入突破七千億元

  各地掀起紅色熱潮

  近日,中青旅公司聯合貴州省貴陽市旅遊局推出了“追憶紅色歲月,重走長徵之路”首發團,拉開2011紅色旅遊年的序幕。據中青旅國內部負責人田玲介紹,遊客將沿著紅軍長徵的歷史路線,重遊遵義、赤水、息烽集中營等地。

  紅色旅遊特點鮮明,可以將休閒放松與接受教育有機結合。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大力推動紅色旅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尤其是今年以來,隨著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紀念日的臨近,全國各地不斷推出主題各異的紅色旅遊線路,掀起了新一輪紅色旅遊熱潮。

  日前,中國·嘉興“紅色之旅”合作與發展交流大會如期舉行,嘉興、瑞金、遵義等城市簽署合作宣言,一條串起十大“紅色之城”的紅色之旅正在啟航;四川省廣元市大力推進紅色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蒼溪紅軍渡、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2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實施紅軍渡、紅星園、紅軍城等7個紅色旅遊景區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達6億元;在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分別與南開中學、市委黨校等單位共建“學習研究周恩來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為部隊、學校進行了10多場宣講,激發了民眾愛國主義熱情。據天津市旅遊局統計,一季度全市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共接待中外遊客30余萬人次。

  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2004年12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一期規劃)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實施一期規劃,全國紅色旅遊快速發展,工作框架基本形成,運作機制逐步健全,綜合效益日益凸現,各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截至2010年底,全國紅色旅遊接待遊客超過14億人次,綜合收入突破700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均超過18%,直接就業人數超過90萬,間接就業人數超過370萬。

  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紅色旅遊快速發展,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旅遊產品市場。大批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成為新的旅遊產品。紅色旅遊景區、場館積極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據統計,一期規劃實施以來,紅色旅遊景區共創建2A級以上旅遊景區233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91家,3A級旅遊景區83家。年接待規模達到50萬人次以上的景區超過100家。

  發展紅色旅遊過程中,各地深入發掘文化內涵,創造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產品。國家旅遊局提供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群眾參與紅色旅遊的熱情更加高漲,紅色旅遊景區的遊客來源已由過去的單位組織為主,逐漸轉變為單位組織和遊客自主出遊並重;84.6%的遊客認為紅色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好或很好。

  紅色旅遊發展主體和工作重點主要在革命老區。據了解,一期規劃確定的經典景區共123個,其中分布在革命老區的有79個,佔總數的64.2%。

  一期規劃實施以來,革命老區紅色旅遊快速發展,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進入,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條件,轉變了當地群眾思想觀念,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6年間,全國建成紅色旅遊公路項目127個,建設里程3418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1453公里;先後完成百色、井岡山、淮安等多個重點紅色旅遊機場的新建、改擴建工程,組織開通延安、井岡山、南昌等紅色旅遊航線;123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中有106個開通了鐵路線路並建設了客運停靠站。井岡山、遵義、延安、臨沂等革命老區依托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大力開發旅遊紀念品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積極發展“農家樂”等,為當地經濟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可持續發展能力待提升

  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了《2011—2015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二期規劃)。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將于4月下旬召開全國紅色旅遊工作會議,總結6年多來紅色旅遊發展的成就和經驗,表彰為紅色旅遊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同時,動員各地、各相關部門認真學習領會二期規劃內容,全面部署今後5年紅色旅遊發展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認為,紅色旅遊雖日漸升溫,但仍有一些問題待解。一些資源開發條件不成熟或缺乏科學規劃的地區盲目跟風;一些低水平、缺乏市場競爭力的所謂紅色旅遊景區,造成了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破壞和人財物的浪費。

  “這種目光短視的非理性之舉令人擔憂。”劉思敏說,即使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也大多數經濟欠發達。在發展過程中,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當前,一些紅色旅遊景區參與性和體驗性項目少,缺少吸引力。劉思敏認為,促進紅色旅遊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全面提升紅色旅遊發展質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今後,應進一步將宣揚紅色精神與滿足百姓需求結合起來,將政府主導與企業化運作結合起來,提升紅色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