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掏了遊客腰包 揭秘“零負團費”利益鏈

時間:2011-03-02 08:43   來源:大眾日報

  沒人會做賠本的買賣。但這一常識在旅遊市場似乎並不適用。

  “我要給你吃飯,給你住酒店的,對不對?既然選擇了‘遊戲規則’,我們就要去做的嘛!”香港導遊“阿珍”與內地遊客“交鋒”的“金句”,字字揭示出旅遊購物背後的反常盈利模式。

  近日,隨著“購物團”這一長期困擾旅遊市場的“慢性病”,突然以一種頗為火爆的方式集中發作,我們的目光不得不再次集中在業內存在已久的“零負團費”這一頑疾身上。據初步估計,目前濟南市場上,報價低于成本(約3000元)的港澳團數量已佔到40%—50%。

  誘人的價格背後是一條反常的“零團費”、“負團費”產業鏈。這條產業鏈是如何織就並運作的呢?弄清楚了它的操作模式,遊客也許就會對自己為什麼會落入被強迫購物的境地有所了解了。

  組團社:利用遊客詢價心理拆分團費

  由于遊客不可能完全了解和熟悉旅遊產品的特性,加之信息的不對稱,在報名出遊時,為了尋找價廉物美的旅遊產品而反復向多家旅行社詢價,希望能有最低價。

  遊客的這種心理正好被旅行社利用,為了爭取客源和業務量,旅行社便採取“分割”報價的辦法,即把往返出發地和目的地的交通等必需費用和落地接待費拆分出來,作為旅行團報價。既不向遊客收取目的地旅遊接待費用,也不向地接旅行社支付接待費用,搞“零團費”結算。有的旅行社甚至還要地接社向其反向支付“人頭費”以獲取、增加組團利潤,這就造成了“負團費”結算。

  比如,山東遊客從本地報名參加港澳五日遊,實際成本價至少要在3000元以上,而報價只有1000元左右的團肯定是只包含了往返交通費,在港澳旅遊的所有成本都成了“零”。如果組團社按每人100元找地接社提前收取“人頭費”,那麼地接社還沒接到團就已經“虧本”,也就是我們說的“負團費”。

  地接社:拉到客源就行,“人頭費”攤給導遊

  在“零負團費”結算這種方式上,地接社為了“保本”,就把這個團繼續倒給帶團的導遊,給組團社的“人頭費”隨即轉嫁到導遊頭上。

  不僅是泰國遊等,在國內遊中,地接導遊“買團”的形式也屢見不鮮。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旅行社雇用的導遊都沒有底薪,基本屬于“自由人”,旅行社既不用向導遊支付勞動報酬,也不為導遊提供勞動社會保障,導遊要想從旅行社那里接團,就要先支付接待費用,也就是“買團”。有時一個團的人頭費要上萬元。這就導致了導遊必須用非正常手段把買團的錢賺出來,而遊客就是其賺錢的“唯一目標”。

  導遊與司機:聯手購物店、景點“加點”“換點”

  面對龐大的旅遊客流,自認“有了人氣就有了財氣”的旅遊購物店和自費景點都想把客人拉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直接帶團的導遊和手握方向盤的司機就成了他們“拉攏”的對象,加上前面所提“買團”導遊的現狀,雙方一拍即合,這就產生了導遊與司機和購物店、景點聯合起來,通過誘導、欺騙甚至強迫遊客購物、參加自費項目即“加點”、“換點”來獲取“回扣”。

  盡管導遊事先強調了購物、看演出、坐竹排、漂流等都屬于自願參加的自費項目,但是,時間由導遊控制,方向盤由司機掌握,遊客不掏腰包就走不了,下面的行程耽擱了,時間可再也找不回來了。于是,“導購”、“加點”、“換點”都會在遊客被迫的情況下得以實現。但由于遊客所購物品和所參加自費項目往往都存在質價不符、質次價高的現象,這直接導致了遊客對導遊和旅遊購物的投訴成為糾紛和投訴的焦點。(記者 劉英)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