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開建時間博物館 北京時間文化城項目惹爭議

時間:2010-12-03 08:16   來源:《新京報》

  昨日,鼓樓東大街和地安門外大街交叉口,“鐘鼓樓·北京時間博物館”項目開始動工。本報記者 薛珺 攝

  本報訊 (記者王薈)位于鼓樓東大街和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的鐘鼓樓·北京時間博物館日前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復並開工建設,而此前頗受爭議的鐘鼓樓時間文化城項目也正式宣告終止。

  新項目級別不高

  此次獲得批復的鐘鼓樓·北京時間博物館(以下簡稱時間博物館)由北京皇城藝術館負責籌建。建築用地面積0.6公頃,總建築面積為14720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層2674平方米,地下三層12046平方米。

  由于處于舊城內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外圍,所以工程的具體高度都有明確規定。目前掌握的資料顯示,項目檐口高度為4米,總建築高度不超過9米。從以上數據來看,時間博物館屬于規模、體量不大、級別不高的一處博物館。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國家文物局的批復也宣告了鐘鼓樓·時間文化城(以下簡稱時間文化城)項目正式告吹。

  禁用劇烈作業方式

  昨天下午4時,寒風中,兩臺大吊車正在時間博物館的工地上忙碌著。附近鼓樓東大街的居民介紹,這塊地幾年之前已經進行了拆遷,“都空了兩三年了”。

  國家文物局要求,該建設項目施工不得採用打樁、爆破等劇烈震動的作業方式,同時應採取可靠措施,確保鼓樓地基及文物本體的安全。

  工程建設應嚴格遵循鼓樓建設控制地帶的相關要求,並注意傳統四合院功能的空間體現,在建築形式、色彩等方面盡量與傳統四合院院落風格相似。

  ■ 背景

  北京時間文化城項目惹爭議

  今年年初的東城區兩會傳出消息,東城區將斥資50億元人民幣,將依托鐘鼓樓及周邊歷史風貌區構建傳統計時報時文化景觀區域。東城區的有關負責人介紹,“鐘鼓樓·北京時間文化城”規劃以鐘鼓樓為核心,包括舊鼓樓大街以東、豆腐池胡同和張旺胡同以南、草廠胡同以西、鼓樓東、西大街以北以及鼓樓東南角的三角地塊等區域,共佔地12.5公頃。

  該項目包括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部分在現有鐘鼓樓廣場北端建設“北京———時間印記紀念廣場”,包括圭表、刻漏、沙漏、渾天儀、水運儀象臺、新中國建國紀念鐘等;東側設計“北京時間之印”紀念光帶,反映北京城市在時間軸上的發展變遷及城市計時技術的演變;南段建設“時間慶典廣場”,包括太陽能時鐘、24時時光柱和倒計時光帶等。

  地下部分包括鐘鼓樓歷史博物館、時間科普廳、計時工具發展廳,以及停車場、餐飲等大體量空間。

  項目的建設意味著距離鐘鼓樓最近的數條胡同將會被拆遷,歷史文化保護區必將遭受重創。消息一出,立即遭到公眾和專家的反對。

  ■ 聲音

  “拆舊城建倣古建築很荒唐”

  針對“北京時間文化城”項目,新華社高級記者、《城記》作者王軍曾尖銳地指出,“打造世界城市不是要把你的文化變成贗品!拆除鐘鼓樓地區既有的城市肌理,建倣古建築,這是很荒唐的!而且這違反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規劃說得很清楚,舊城保護鼓勵當地居民依照規劃自己修繕房屋,使他們成為保護的主體。可搬走千戶居民,搞房地產開發,這是以居民為主體嗎?在北京舊城最核心的地段如此大拆大建搞假古董,何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王軍認為,歷史街區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這個地方確實衰敗了,但政府通過良善的公共政策,是可以讓它真實再生的。把路修好、把市政設施做好、使整個地區增值,刺激它的產權交易、血液循環,並以符合保護規劃的設計來約束房屋修繕行為,就能夠再生。鼓樓東西兩側的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就是成功的例證。為什麼要走回頭路呢?

  ■ 追訪

  時間博物館不拆周邊胡同

  時間文化城建在鐘鼓樓腳下,涉及周邊多條胡同,項目建設將造成多條胡同被拆毀。而時間博物館處于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外圍,且建在已經空置的地皮之上,不會造成現有周邊胡同和居民的拆遷。

  一個是投資約為50億元的大項目,另一個則是佔地只有0.6公頃的小博物館。

  據知情人士透露,雖然隨著行政區劃調整和有關領導的調任,時間文化城項目所引起的風波似乎歸于平靜。由于項目涉及國保單位,國家文物局曾向北京市文物局發去公函,要求後者就此進行調查和說明。之後,北京市文物局上報《關于鐘鼓樓·北京時間博物館新建工程的請示》,請求國家文物局批準在保護區外圍的空置地塊建設時間博物館。至此,時間文化城項目才正式宣告終止。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