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3日,在希臘舉辦的“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以太姥山為代表性的寧德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喜獲“世界地質公園”稱號。早在2007年末,福建省寧德市聯合福鼎太姥山、屏南白水洋、福安白雲山三家景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申世”工作由此拉開序幕,經過近三年的積極申報,今日終于夢想成真。
太姥山地質公園

太姥山位于福建東北部沿海城市福鼎,枕溪面海,是太平洋西岸晶洞地帶上唯一的花崗岩峰叢--石蛋地貌景觀,同時兼有嶂谷岩洞、海岸島礁、海島湖泊、曲流高瀑等在內七大類地質遺跡,具有係統性、典型性、稀有性和觀賞性。太姥山完整記載著白堊紀以來西太平洋大陸邊緣地帶一段特殊的地質演化史,極具保護價值和科研意義。一億多年的地質演化,“成就”了太姥山作為晶洞花崗岩地質遺跡的“大觀園”的地位,加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載體、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涵,構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風景組合,使之成為一處集科考科教、觀光攬勝、休閒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山岳、海岸、溪瀑、島嶼等自然景觀和畬族、白茶、古堡、民居等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太姥山早在漢武帝時期就被封作“天下第一山”,唐宋時期成為區域人文中心,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9年被建設部批準為中國國家自然遺產。
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出,條件極其苛刻,公園除了必須具備特殊地質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以及兼具考古學、生態學、歷史與文化價值外,還要求其能得到有效管理和保護,能推動當地經社會濟發展和文化復興,能成為地學各學科相關科研、科教、培訓的基地。2000年之後開始推行,截止到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共有70個成員,分布在全球19個國家,其中我國境內已有24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