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遊瀰漫巴黎風 別把北京搞成“山寨版巴黎”

時間:2010-07-26 16: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美國作家海明威寫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到哪,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巴黎的文化旅遊擁有全球的影響力,人們常常把巴黎當做北京文化旅遊發展的理想樣板,現在,北京有很多地標和地産項目標榜“巴黎”、“左岸”等理念,更有甚者乾脆建議將什剎海建成中國的“巴黎左岸”。

  這股彌散在北京上空的“巴黎風”,實質上是會把北京搞成“山寨版巴黎”,僅僅在表面上低層次地仿製,生搬硬套,從而造成傳統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什剎海在北京的城市規劃中,地處“舊城古都的核心旅遊區”,定位為“士大夫和民俗文化”。根據調查統計,境外遊客到訪什剎海的主要動機,逛衚同居第一位(為46.9%);去恭王府次之,為43.9%,正好和什剎海定位相吻合。所以,我們應該揚長避短,發揮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而不是去山寨一幅巴黎左岸的圖景。

  借鑒巴黎是必要的,關鍵是借鑒什麼。

  北京的文化旅遊到底哪不如巴黎呢?其根本在於,兩地文化旅遊的發展路徑不同。同為首都和世界遺産城市,巴黎是典型的以休閒旅遊為主的開發模式,而北京則是典型的以觀光旅遊為主的開發模式。

  巴黎重視區域的旅遊消費,北京計算景點的小收益。巴黎大打世界遺産“免費牌”,巴黎聖母院大門票免費,僅鐘樓收費,而塞納河兩岸也免費開放,僅此兩地每年就吸引遊客近3000萬人次。慕名而來的巨量客流,被有序地引導在巴黎市內進行消費,既充分釋放了世界遺産的品牌效應,又有力刺激了區域的旅遊消費。盧浮宮每年接待遊客大約600萬人次,從不賣天價的快餐飲料。論景點收益,巴黎聖母院遠遠趕不上故宮,而論區域旅遊收入,北京卻遠遠趕不上巴黎。北京市區有42個巴黎市區那麼大,文化遺産數量是巴黎的兩倍,但北京年旅遊總收入僅為巴黎的三分之一。

  巴黎面向遊客的服務項目和休閒消費場所遠遠多於北京,極大地刺激了現代服務業。在巴黎,遊客諮詢中心的數量約是北京的12倍,餐館、咖啡館等遊客休閒場所的數量是北京的40多倍,休閒公園的數量約是北京的16倍,高爾夫球場的數量約是北京的3倍。如今,巴黎和北京的年接待遊客總人次大致相當,巴黎市面積雖然小得多,但遊客卻能充分享受,流連忘返;而在北京,不少遊客卻感到人山人海,匆匆而過。

  巴黎人文旅遊的核心價值是維護城市的核心品牌形象,在城建開發中,堅定不移地保持城市的傳統面貌和基本形態,新城建項目選址慎重,保持其和周圍環境的和諧一致。

  筆者認為,“山寨巴黎”之風或對個別地産項目有利,或能為個別景點增加零點幾個百分點的收入,但不利於北京的文化旅遊發展。近十年來,北京旅遊品牌對境外遊客的吸引力連續下降,被上海、廣東等省市趕超。北京每年接待外國遊客人數佔全國的比例,從1990到2005年下跌58%,從1990 年的36.5%下降為2005 年的15.4%。而上海在2005年的接待比例是18.8%,成為外國遊客首選的中國旅遊目的地。

  在“2005年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入境遊客的旅遊目的”調查中,抱著“休閒度假”目的的境外遊客會首選廣東;“商務”目的的會首選上海;以“會議”為目的,會首選上海;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文化/體育/科技/交流”為目的地的首選是廣東,這個指標本來在2001年是北京坐“頭把交椅”的。

  在未來“十二五”期間,北京應該學習巴黎旅遊的文化裏子,勿學“山寨”巴黎的皮毛,切實轉型為休閒度假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大力興建以遊客為中心的服務和休閒設施,恢復古都北京的基本形態和品牌魅力,唯有此,才能在未來“十二五”期間,真正促進和保持北京經濟的高增長。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