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京城古玩市場

時間:2008-08-21 09:30   來源:指南針網

北京,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某種意義上,北京還是一座古物匯聚的超級大市場。

在北京的古玩、舊物、收藏品市場中,不計其數的古舊藝術品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地體現了我國過去幾十個世紀的傳統文化特色,見證了華夏文明史的演變過程,潘家園、報國寺、琉璃廠、盧溝橋……不一而足。坦言之,北京的古玩藝術品收藏品市場無論規模大小,還是完善程度,亦或是場所的數量、級別,都處在全國領先地位,且特色獨具,其中就不乏一些休閒雅致的好去處。倘若把北京的古玩藝術品市場穿成“串兒”,當個休閒遊和購物線路,邀請喜歡收藏的外地和外國朋友走一遭,既陶冶了情操,還可增添旅行情趣,一定會給其北京之行加分不少!當然,如果打算從這些地方淘換到有真實價值的古玩藝術品,那就不僅得多長些心眼兒,還要擦亮您那雙慧眼,時時提防“打眼”!

古玩,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物品,由于其獨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的特徵,使其成為一種特殊商品。自打北京和平解放算起,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北京的古玩市場仍舊保留著解放以前的局面。古玩商們大多集中在琉璃廠、隆福寺、老東安市場一帶。古玩商品,在過去的特殊歷史時期還處于“禁限”狀態,“公私合營”的行業政策讓許多私人古玩店鋪逐漸淡出了市場,散落在民間的珍品文玩均被冠以“三統一”的政策之下,即由國家統一收購、統一定價、統一銷售,形成了國有文物商店一統天下的局面。而當時北京城算得上正規的古玩收藏品市場也僅僅是十幾家文物商店而已,如:北京市文物商店,專門經營古董珍品;中國書店,專營古籍字畫舊書等。

毫無疑問,在國內古玩收藏品流通中,國有文物商店佔據過主要溝通渠道的地位,在防止文物流失、搶救珍貴文物、獲取外匯等方面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得不看到,這種特殊的“渠道”,也處于“閉門自營”的狀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常常只對外賓開放,國人則不能成為買家,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文玩市場的整體健康發展。當時,國內一些激進的古玩收藏愛好者,只有甘冒“違法”之險,獨自到民間去收購。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席卷、各項市場政策的放寬,和文物收藏品市場政策的深入調整,北京專營古玩的私營業主也漸漸多了起來,古玩商店也漸漸擴大了經營。現如今的北京,除了早期幾處頗具規模的傳統古玩交易市場以外,更多的古董古玩、舊物用品、古家具等交易市場和專營店也隨著北京城區的不斷擴大而遍地開花,爭奇鬥艷。

潘家園市場“深水撿漏兒”

在北京,潘家園古玩舊貨市場的名氣最大,即便在全國范圍內,其知名度也列三甲。基本上,來中國搜羅古玩珍品的老外,對潘家園市場都比較“門兒清”,即便沒親身到過潘家園的,也對它略知一二。來潘家園逛市場的客人,圖得是其貨品齊全,開眼長見識,畢竟潘家園在國內古物市場上算個份兒!但真正打算淘換到正品,那就得靠買家的眼力和運氣了。在外行人的眼里,潘家園那兒具有得是正宗傳統特色文玩器物,多到古玩字畫、居家用什、古典家具、文房四寶、飾品、陶瓷、金銀細軟、票證錢幣……一應俱全,凡是涉及歷朝歷代的古玩珍品,潘家園市場基本都囊括了,但一般賣家給出的叫價也會相對較高。

最早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出現在特定歷史時期和社會文化背景下。早期這一帶是民間自發聚集形成的地攤兒市場,後逐漸發展成今日規模。即便現在,潘家園市場看上去也是棚擋夾雜著地攤,類似于批發市場的模樣。不過好東西確實也很多,無論數量還是品種,你見過的沒見過的、想到想不到的,基本都有。比如為了迎合某些外地和外國旅京者的心理,舊時的“三寸金蓮”鞋在市場中隨處可見,至于是否是從老太太腳上扒下來的,還是找農村大嬸現做倣舊的,這來路就不好說了。

關于潘家園市場,還有不少口口相傳的故事。如“誰誰誰在這兒揀了個大‘漏’,500塊錢抱了件宋代官窯瓶回去。”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最經典的,據說是上世紀曾八十年代,有個省級博物館的館長在潘家園市場發現了不少殉葬用的漢代陶俑,經研究認定是真品,于是大量收購。誰知賣家的陶俑越來越多,源源不斷,老館長這才起了疑心,千方百計打聽到了貨源地,然後扮成買家,親自前去探訪,最後終于證實這一大批陶俑根本就是贗品,但其倣造手法之高明,確也讓這位老專家栽了個大跟鬥。歸根結底,潘家園古玩市場的“水”太深,在這兒誰也別說自己是行家,專家如何,不也照樣能看走眼嘛。而普通人去逛潘家園“撿貨”,則更要報以平和的心態,瞧個新鮮、學學門道、長長見識,千萬別指望去趟潘家園就能花小錢揀大漏,還得時時防著讓賣家揀了您的漏兒。

潘家園“鬼市”之說

“淩晨出貨有盤算,是真是贗看修行。”真正懂行的買家很少在光天化日之下光顧潘家園市場。平日里白天的攤位前多空空蕩蕩、買賣無多,偶有買家搭訕,小販們多也愛答不理。難道他們沒生意可做?若你細心留意就會發現,潘家園市場大門前的營業時間表是“周一至周五早8:00到下午18:00,而周六、周日卻是早上4:30便開市營業。”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麼玄機嗎?

事實上,常在潘家園走動的老主顧和攤販都清楚,只有周末那兩天才是正兒八經的出活日。由于古玩交易這一行的“水”太深,想在潘家園淘換到有價值的舊物,必須在周末“鬼市”時來。每周就這兩天的行家才多,好藏品也多。小販們自然能買上價錢,買家自然也能淘到真貨。若平時來逛,真貨相對較少,基本是瞎耽誤功夫。而小販們平日出攤也只是把高倣、高贗擺出來當做紀念品做做遊客和外國人的生意,說白了就是懵買懵賣。

潘家園市場的“鬼市”之名其實也是老人們的一種說法。舊社會,因為開市很早,天不亮,買賣雙方就在這一帶穿梭遊走,如鬼影一樣飄忽不定。為了抓貨、出貨,窮人打燃火石,富人提著燈籠(今持手電照明)。于是遠觀四周星星點點,忽明忽暗,如“鬼火”一般,市場就成了“鬼市”;而且拿到“鬼市”上交易的東西多是些來路不清不白東西的,于是這更增加了古玩交易的神秘性。由于過去的北京官僚世家和臣商富豪很多,失勢敗落或破產後靠變賣家中舊物糊口的沒落貴賈比比皆是。但是,這些“北京爺”又偏偏放不下架子,只好在天亮前去兜售,久而久之,此地便成一市。換言之,過去的潘家園“鬼市”實質上就是一個半公開的銷贓場所。

(潘家園市場的買家賣家各懷鬼胎,難怪這里有'鬼市'之說.)


(潘家園市場的買家賣家各懷鬼胎,難怪這里有"鬼市"之說.)

報國寺的“周四古玩集市”

初來北京淘古舊文玩的遊客,大凡來過報國寺古玩市場的,多半會喜歡上這里,在有文化背景的環境氛圍下逛古玩攤,淘舊物、撿漏兒,有時是種莫大的精神享受,即便是逛一天也沒有相中或成交。報國寺古玩市場就位于廣內大街的文保單位“報國寺”內,這里不但是個交易市場,而且還是收藏界內最集中的民間文玩字畫博物館匯集之地,如票證館、火花煙花館、玉石館、錢幣館、撲克牌館等等。

報國寺始建于遼天祚帝乾統三年(1103年),明代塌毀,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遂改名慈仁寺,俗稱報國寺。1984年,報國寺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若從報國寺建成算起,距今約九百年。而將這座古寺開辟成收藏品交易市場則才是近十幾年的事情。報國寺古玩市場就設在報國寺內的三進大殿院里,多是地攤,犄角旮旯也有部分門臉攤鋪。寺內三大殿的東西配房和後部正殿均為古色古香的傳統寺廟建築,但多被各類民間收藏博物館所佔據,如:陶瓷博物館、玉器博物館、連環畫收藏館、撲克收藏館、錢幣票證博物館、煙標火花博物館等等,館內藏品多為交流和交易性質,故而均不收取門票。報國寺里的這些博物館,給那些真正喜愛收藏的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空間。

論場面、名氣和資格,報國寺古玩市場比不了潘家園市場,後者似乎更像是中國特色濃鬱的海量級批發市場,每天迎來送往著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客人;而報國寺古玩市場則更像個古玩“交流”場所,專業玩家、業余愛好者聚在這里品評珍奇、交流心得。如今,報國寺市場的攤位店鋪林林總總也有二三百檔的樣子,買的賣的都以本地人為主,不像潘家園、亮馬橋等古玩市場海內外人士“共濟一堂”。這里面有不少專業玩家坦言:青睞報國寺市場的原因很簡單,競爭對手少一些,“揀漏”的機會多一些。如今,每每在節假日時,人氣都十分興旺。與潘家園不同的是,無論何時,來逛報國寺的總是以本地人為主,相比之下,交易環境明顯規矩了許多。

對于古玩愛好者來說,逛潘家園市場有“周六、日早逛出精品”的說法,同樣,逛報國寺市場也有特定的好日子——周四。每當周四來臨,都是報國寺市場人氣超旺的“大集”。據說過去每周實行一天公休制度的時候,北京市不少單位進行輪休,而宣武區的企業單位休息的周四最多,而報國寺恰恰位于宣武區,故周四逛報國寺的人也就最多,如今依然如此。每到周四,報國寺市場的大門都會比平時提早半個小時開門營業。常常天將亮時,寺廟朱紅大門前就已人頭攢動。此刻,買貨的、賣貨的都心懷期待:買主希望“撞大運、揀個漏”,而賣主則期望今兒能多碰上幾個來“繳學費”的。

前幾年僅報國寺院里的百十個攤位,就能滿足古玩市場的交易需要,即便在每周四買賣最紅火的那一天也完全可以應付,但這兩年,隨著行業不斷擴充,來報國寺市場做這行的商販也越來越多,寺廟內的那點攤位就越來越顯得不夠用了。漸漸的,寺廟里面攤位飽和了以後,新加入的只能在寺外設攤。久而久之,報國寺門前的路兩邊滿是無照地攤,由于辦不出經營執照就成了不法遊商,成天和城管玩著“藏貓兒”遊戲。

自由市場總歸是自由市場,市場中的經營法則也就介乎有無之間。平日里暫且不論,但在“周四集市”時,一定會有許多有懷揣寶貝的賣家便蜂擁而至,其中一些賣家就是來自山西的一夥農民。他們通常是周三坐火車從山西將貨運來北京,就在十里河一帶的小旅館住下。等周四一大早天不亮就趕到報國寺市場。但這類山西商販並非是印象中樸實的三晉百姓,倒是與姦商相倣,個個滑得很,沒兩下子的買家常常被這幫“老西兒”玩得團團轉;市場里還有一類賣家是京城本地的“老頑主”。他們幾乎從報國寺市場一開張就駐扎在這兒,每天不緊不慢地經營著“小本”生意,生計顯然不是問題。在生意清淡時,攤主們就三五成群地在寺廟古樹的濃蔭下或飲茶,或對弈,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漫無邊際地扯閒篇兒,日子過得相當自在愜意。跟這些“老頑主”交易,應了古玩行業里的一句老話“古玩市場是考場,考眼力、考智力。”如果在報國寺市場的賣家手里拿了打眼貨,買家通常還可以和賣家商量,將貨退還,但要付出貨款約三分之一的‘學費’才算了事;另外,數量可觀的一群賣“工藝品”的地攤商販,也是“周四集市”的一支隊伍,如電影中的群眾演員一般,雖不可缺少,但主角卻輪不到他們。行家來逛時,往往只從他們攤位前匆匆掃上一眼,然後便去尋找那些被稱為“百分之一”的亮點。

由于報國寺市場內經營的古舊物品奇異古怪、包羅萬有,所以,在近幾年,出于開眼、撿漏、觀光遊覽的各色人等也逐漸多了不少,使原本純粹的古物交易場所變得多少有些流氣了。市場經濟的威力就是如此,只要有需求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供給,即便如此,報國寺古玩市場仍舊沒有潘家園那麼濃鬱的貿易市場氣息。在這兒擺攤的攤主有很多自己就是玩家、“蟲”,即使你不買他任何東西,只要投緣,也照樣可以和掌櫃聊上半天。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