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悠久的巴人文化。恩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發祥地和成長的搖籃。早在上古時期,巴人的先祖廩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廩君稱君夷城(今恩施)後,部落日漸強大,並向川東發展,西周時建立了稱雄西南的巴國,恩施為其轄地。戰國時巴國為秦滅,恩施隸屬巫郡。秦統一後,恩施屬黔中郡,漢屬南郡。三國時,吳安二年置沙渠,為恩施設縣之始。隋開皇初,改沙渠縣為清江縣。明洪武年間置施州衛。 清雍正十三年增設施南府,恩施縣為施南府附郭首邑。從這時起,歷250余年,恩施一直是施南府、恩施地區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漢文化在恩施不同歷史時期相互影響,融匯交貫。同時,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徵鮮明。
永垂青史的革命文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恩施被封建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派長期統治,聚居在這里的各族人民,深受壓迫和剝削,有著強烈的革命要求。歷史上,一些仁人志士曾與之進行過無數艱苦卓絕的反抗鬥爭。先烈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成為恩施市濃厚的革命文化內涵。
影響深遠的省會文化。抗日戰爭時期,湖北省政府兩次遷往恩施,帶有強烈戰時特點的各種文化也隨之涌進恩施。各種文藝思潮、文化活動、文藝形式、藝術流派、演出團體的到來,使恩施文化出現了亙古未有的空前繁榮局面,也對恩施文化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鮮明獨特的土家文化。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藝術十分豐富。史載“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徵戰、祭祀中文化藝術活動的紀實。這些藝術活動傳承至今,就形成了“無事不歌舞”的民族風俗文化。被譽為“歷史悠久的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 ,現已成為傳統文化精品,成為恩施市民俗節慶中的盛會,被中外來賓譽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臺。另外,儺戲被文化部前副部長、著名文學家、文藝評論家馮牧稱為:“祖國民族文化瑰寶”。儺戲傳人譚學朝也被中外學者稱為“儺戲的活檔案”。
各種文化的交融發展,為恩施留下了大量的民族文化遺址和豐富的文物古跡及革命鬥爭紀念地。現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近200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公布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67處,擬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這些文物涵蓋了距今100多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點,商周、隋唐時期文化遺址,宋代碑刻、城址,明清古建築、革命舊址、紀念地,以及近現代建築和生產遺址。恩施現有館藏文物1800余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1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