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委員就文化遺產保護提出自己的見解。記者 尉遲健平 攝(北京數碼傳真)
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全國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文聯主席、今晚傳媒集團高級文化顧問馮驥才,今天(7日)上午向大會遞交提案,建議加強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落實對古村落的文化保護,從文化層面進一步提升我國的軟實力。
古村落數量“縮水”快
馮驥才委員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總理深刻詮釋了文化的本質意義,我認真學習用心領會了。的確,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在。作為一名文藝界的委員,我深感自己責任重大。
今年馮驥才遞交的提案,重點關注城鄉和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呼吁加強對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保護。馮驥才說,古村落是中國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國有230萬個村莊,普查顯示,依舊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現在還剩2000─3000個,而在2005年時,這個數據還是5000個,這主要是由經濟利益驅動與無序開發造成的。
四種方式保護古村落
馮驥才建議,文化的事要按照文化的規律辦,應盡量降低盲目城市化、無序開發給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建議通過四種形式加強對我國古村落保護:第一是分區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變,在旁邊建設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區,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二是民居博物館形式,把分散的經典建築和文化要素向一處集中,以集聚效應加強保護;第三為景觀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加固、整修或開發,部分可用作旅遊資源;第四是原生態形式,徹底保持當地的原生態生活。
推動“口頭文學”資料庫建設
近年來,馮驥才委員出席全國“兩會”遞交的“緊急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要通過專家審定”、“為國家非遺名錄制定黃牌警告與紅牌除名條例”等提案均被採納,並引起廣泛關注。下一步,他將繼續關注推動文化建設,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推動國家“口頭文學”資料庫建設,加強史詩、敘事詩、神話、傳統歌謠等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力爭在五年內,完成總規模八億四千萬字的“口頭文學”資料庫建設,確保瀕危民間文化的存留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