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北京市與吉林省旅遊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標志著北京和吉林的旅遊深度合作正式開始。“協議”簽署近半年來,北京和吉林的旅遊合作取得了哪些進展?北京的旅遊業發展模式又給吉林以怎樣的啟示?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成績 旅遊業成全省現代服務業龍頭
翻開2010年吉林省的旅遊業發展篇章,一組數據引人注目:全省去年接待海內外旅遊人數6490.9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32.83億元,同比增長26.2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相當于全省GDP的8.52%。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9萬人,間接就業70余萬人。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高過全國平均水平,已經成為全省現代服務業的龍頭。
2010年9月28日 吉林省政府與北京市簽署《北京市與吉林省旅遊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在規劃編制、營銷推廣、合作機制、人才培訓等23個方面達成合作意向。在強勢的推廣和宣傳下,吉林旅遊整體形象更加鮮明。如今,吉林省主要客源市場已遍布全國各地和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但相關專家也表示,品牌推廣面有限、旅遊商業產品開發不夠等問題,依然成為牽絆吉林旅遊今後一段時期內發展的主要因素,需要盡早破解和提升。
支招 結合黑土地風情開發自然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孫鶴娟說:“吉林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如果不挖掘它,等于它不存在。比如說長白山,如果不去發掘、不去包裝、不去宣傳,沒有知名度,人們自然不會來。”
“去年,‘吉林八景’的評選和推廣,不僅讓每個吉林人都知道了家鄉的旅遊資源,更讓國內外人士都了解到美麗的吉林,這就是打品牌。”
談到如何讓吉林旅遊業有更好的發展,孫鶴娟說,北京之所以旅遊業發達,是源于其歷史文化悠久。“吉林如果和北京就旅遊發展對話,在旅遊資源上我們確實沒法跟北京比,但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北京旅遊業的管理、經營理念。”
全國人大代表、四平市政協副主席王玉芝說,發展吉林旅遊還不能完全套用北京模式,因為北京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來京出差或途經此地的數十萬人口,就足以推動北京旅遊業高速發展。
而吉林省的情況是,擁有黃金玉米帶、丹頂鶴、濕地等自然風光。所以我們要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結合黑土地、東北風情開展旅遊項目。
計劃 攝制宣傳片 詮釋吉林旅遊主題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旅遊局局長安桂武表示,從今年開始,吉林省的省市縣三級政府和有關景區出資1億元做好50個重點規劃,選擇國內乃至世界一流專業公司來承擔。在旅遊商品開發上,大力開發以“吉林三寶”為龍頭的保健品,以根雕、浪木、松花硯、長白石為代表的民間工藝品,以吉林農特產品為主的綠色食品和朝、滿、蒙民族特色產品,打造20個吉林特色旅遊名牌商品。
另外,將攝制吉林旅遊宣傳片,通過宣傳片,深刻詮釋吉林旅遊主題,生動展現吉林旅遊魅力,廣泛擴大吉林旅遊影響。
今年夏季,吉林省旅遊局將邀請國家旅遊局和吉林省政府,共同主辦首屆東北亞旅遊節。通過這一活動,增進交流,擴大影響。
而在服務設施方面,將依托長春,建設集食、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旅遊服務綜合體,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吉林特色的旅遊綜合服務區和東北旅遊集散中心,推動各地旅遊服務區建設。通過一係列措施,將使今年全省接待海內外旅遊者達到7596萬人次,同比增長17%;旅遊總收入907億元,同比增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