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為何能誕生微信?區位、創新氛圍等若干優勢

2015-08-31 11:01:00    來源: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記者 馬喜生 陳思勤 黃少宏 劉茜 馬芳 實習生 郭淞冰

  今天的廣州有兩張“金名片”,一是高達610米的廣州塔,亞運會後廣州塔代替中信大廈成為廣州城市宣傳的新形象,高聳入雲的塔尖,拔高了廣州的城市地平線。一是騰訊微信,微信團隊組建5年時間,活躍用戶超5億人遍及大江南北,“連接一切”的微信,提升了廣州網際網路産業地位。

  廣州為什麼能夠誕生微信?位於深圳的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為何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核武器”微信總部落子海珠琶洲?在微信企業再度選址之時,廣州如何洞悉微信商業前景,沒有錯失機會?

  對於上述問題,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廣州具有區位、人才、創新氛圍等若干優勢。比如,作為華南地區高校和院所聚集的廣州,這裡從來不缺乏網際網路人才;作為千年商都的廣州,歷來重視商業模式創新;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發達城市的廣州,從來未曾與網際網路産業脫節過,甚至可以説是中小微網際網路公司的沃土……

  誕生了微信的廣州,未來同樣是其他新興業態公司的創新沃土嗎?這一問題依然值得深思。

  微信誕生了

  微信就誕生於這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並落戶昔日的黃埔古港所在地——琶洲島,成為了網際網路巨頭騰訊公司“連接一切”的核心資源。

  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之地,轄內海珠區黃埔古港曾因“一口通商”而成為世界級航運中心,一直洋溢著“互聯互通”的精神氣質。

  微信就誕生於這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並落戶昔日的黃埔古港所在地——琶洲島,成為了網際網路巨頭騰訊公司“連接一切”的核心資源。

  談及微信,不得不提其創始人張小龍,他用10年時間在廣州完成了從程式員到産品經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轉換。

  1994年,研究生畢業于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張小龍受邀來到廣州。彼時的廣州是國內不可多得的網際網路創業高地。

  在廣州走入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之時,張小龍在這裡開啟了他的網際網路工作生涯。他的第一個東家是目標思維軟體公司,從事面向對象的數據庫系統的研究開發。由於種種原因,目標思維公司後來解散了。不過,這一時期的磨練使張小龍的軟體開發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久之後,張小龍就開始開發Foxmail郵箱,這款後來被騰訊收購變成QQ郵箱的産品,也是孕育微信的“沃土”。

  2000年是網際網路泡沫開始的第一年。年初,張小龍將Foxmail賣給博大公司。

  2005年,中國國內網際網路用戶剛剛超過1億。當年3月,騰訊收購Foxmail時,Foxmail用戶已經達到500萬,版本更新至Foxmail 6.0 beta1。

  從1994年研究生畢業到2005年被招入騰訊麾下,張小龍呆在廣州積累10個年頭的工作經驗。

  馬化騰將張小龍招入麾下後,並沒有讓他到深圳報到,而是允許他和他的團隊繼續留在廣州。這個特區般的待遇一直保持到現在。基於此,張小龍組建了騰訊廣州研發部。

  成為騰訊明星産品經理的張小龍,其間四處突圍嘗試創新,直至2011年微信上線。

  2010年,國內網際網路業正向移動端發力,當時全國智慧手機擁有量超過3億台。國內開發基於手機移動端的即時通訊系統工具已經出現白熱化格局,“飛豆”“有你”“口信”等功能類似産品已經進入市場,騰訊更是在積極地推廣手機QQ以爭奪市場。

  2010年10月,一款名為Kik的手機APP引起業內關注,上線15天收穫了100萬用戶。Kik是一款基於手機通訊錄實現免費短信聊天功能的應用軟體。

  一天晚上,張小龍在看Kik類的軟體時,産生了一個想法:移動網際網路將來會有一個新的即時通訊軟體,而這種新的即時通訊軟體很可能會對PC用戶端的QQ造成威脅。他想了一兩個小時後,給馬化騰寫了一封郵件,建議騰訊啟動即時通訊研發。馬化騰很快回復了郵件認同這個建議。

  微信後來的成長過程已經為大多數人所熟悉。2010年11月19日,微信項目正式啟動,十幾名研發人員來自QQ郵箱團隊,被張小龍關在“小黑屋”裏搞開發。

  2011年1月21日,微信發佈針對iPhone用戶的1.0測試版。微信由此呱呱墜地,在廣州誕生了。

  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戶數突破一億。從零增長到一億,微信用了433天。相較于Facebook花費52個月時間達到一億用戶的時間,微信快了數倍。

  2015年,騰訊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QQ智慧終端月活躍賬戶達到6.03億,比2014年同期增長23%;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49億,比2014年同期增長39%。

  今天的微信不僅是移動網際網路即時通訊軟體,更成為“連接一切”的端口。

  微信從誕生到成長為具有“連接一切”這一精神氣質的産品,每一步均和廣州這座具有開放精神的城市相得益彰。

  如今,微信周邊形成了軟、硬體平臺生態圈。微信開放平臺業務,大量中小微企業通過與微信合作,迅速提高産品利用速度,就像尾隨巨鯨的魚群一樣,借助領航者的水流前進。

  當前,廣州有數百家企業正在進行這項對接,推出了微信政務訂制、商家微信平臺推廣、智慧家居和穿戴開發等。

  在廣州,一家微信硬體企業生産出了粵通卡—充值易設備,這個巴掌大小的設備植入微信硬體平臺AirSync藍芽協議,為粵通卡實現空中充值。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微信應用團隊為其開通了微信醫保付費服務,醫保用戶事先在微信上綁定自己的醫保卡,在掛號、繳費時便可自動完成醫保支付部分和自費部分的費用支付,節省排隊繳費時間。

  微信顯現

  “蝴蝶效應”

  2013年的微信,雖然自身還未找到商業盈利模式,但已經顯示出它驚人的産業鏈整合能力。海珠如何對接這個未來的“巨無霸”網際網路公司?

  海珠區政府做出一個決議:密切關注微信成長,但不讓體制內力量過多干預企業的市場行為。

  2013年,張小龍將騰訊廣州研發部團隊整體帶進海珠TIT創意園,一口氣租下6幢由廣州紡織廠舊廠房改造的辦公樓。

  微信進駐TIT一開始並未驚動海珠區政府,直到TIT創意園區負責人將這一消息轉告給海珠區招商部門。調研了微信TIT公辦樓後,海珠區政府著實受到了不小的震撼:花費重金聘請專業裝修團隊,將辦公室環境打造成美國“矽谷”式辦公環境。張小龍希望給團隊營造一處環境幽靜適合極客辦公的場所。

  2013年的微信,雖然自身還未找到商業盈利模式,但已經顯示出它驚人的産業鏈整合能力。海珠如何對接這個未來的“巨無霸”網際網路公司?

  海珠區政府做出一個決議:密切關注微信成長。

  2014年,廣州“四館一園”建設拆遷不斷深入,TIT創意園部分辦公樓被劃入拆遷範圍,其中有兩幢微信辦公樓,分別是QQ郵箱研發樓和行政樓。已經習慣於TIT創意園創新氛圍的微信,找到政府請求在辦公場所上給予支援。

  海珠區科工商信局一位負責人回憶道,想不到地方政府首次為微信服務,便是這樣的難題。海珠區政府很快作出了決定,想方設法給微信團隊解決辦公場所。當時有三個建議解決方案。

  第一個建議方案出自微信,建議“四館一園”拆遷做出適當調整,繞過TIT區域。這個建議無法實現。

  第二個建議來自海珠區政府,建議在琶洲廣州資訊港找一個合適地塊給予微信修建辦公樓。這個提議也不了了之,新修一處辦公樓耗時耗力,微信團隊更希望留在TIT內。位於珠影對面的TIT創意園,交通便捷、生活配套齊全,是廣州中心城區不可多得的集設計、創意、交流為一體的園區。

  第三個建議來自政府、園區和微信的共同提議,在TIT園內擠出兩處新辦公場所,這同樣困難重重。當時的TIT創意園成為廣州創意公司最青睞的辦公場所,辦公室出租已經飽和。

  在政府、園區的數次協調下,一家服裝企業用於T臺秀的場所讓出來,另一家會所也作出讓步。微信馬上對新辦公樓進行裝修,今年5月份,微信受拆遷影響的辦公樓搬入,等待已久的拆遷隊伍才進場作業。

  而早在1999年,阿里巴巴曾試過將總部遷往上海,遷滬不久,馬雲發現上海商務成本過高、企業文化難以融入上海,而同時杭州軟實力在不斷提升。2000年,阿里巴巴重返杭州,就此做大做強。上海政府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何上海産生不了阿里巴巴?

  廣州沒有讓微信離開。微信堅持不搬出TIT創意園的決心,意外的為廣州帶來了“琶洲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

  在為微信協調新辦公場所中,海珠區政府認識到,TIT創意園對於微信來説,畢竟池子太小,未來這條大魚還要空間騰挪怎麼辦?

  微信的能量已經顯山露水。8月19日,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跟隨廣州創新發展觀察在調研了微信後,毫不吝言褒獎其為高於“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的“龍企業”。

  海珠區作出大膽建議,為微信一步到位解決企業發展所需空間。

  今年3月份,廣州國際投資年會舉辦之前,廣州市、海珠區兩級政府頻頻接觸騰訊。很快,騰訊將在海珠琶洲拿地建微信總部的消息對外傳開。反覆溝通後,廣州和騰訊得到雙贏結局:微信團隊留在廣州,廣州收穫一家高速發展網際網路企業。

  環顧海珠琶洲,當時只有琶洲A區地塊平整,沒有拆遷困擾。騰訊微信總部的到來引發了“蝴蝶效應”。唯品會、UC瀏覽器(隨後被阿里巴巴收購)、YY語音和環球國際組團遊説廣州,成功在琶洲拿地建立總部。隨後上海的復星集團和國美也加入了搶攤琶洲行列。至此,一個全新的“琶洲網際網路集聚區”從無到有閃亮登場。

  廣州土壤能否帶來

  創新“連鎖反應”?

  開放包容已成為廣州的基因。兩千年來廣州一直處於開放前沿,與生俱來包容創新。廣州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成為華南地區不可替代的創新創業沃土。

  廣州為何能誕生微信?廣州土壤能否産生第二家微信企業,能否培育類似微信的新興業態公司?

  “很有趣的是,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網際網路浪潮,廣州都是走在前面的。”騰訊公司內部人士如此評價廣州的網際網路基礎。

  從163郵箱開始,20年前的廣州就已經走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前列,從未與網際網路浪潮脫節。廣州在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中誕生了網易、21cn等公司,在門戶時代和北京遙相呼應,站在了網際網路浪潮之巔。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廣州也沒有落下前進步伐,相反還成為了微信、YY語音的誕生地。

  對此,上述人士認為,這得益於廣州為創新提供的開放包容的環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這種開放包容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基因。“廣州2000年前就是這樣,十里洋場也是在廣州,最早開設通商口岸也是在廣州,廣州與生俱來包容創新。”此外,而且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成為華南地區不可替代的創新創業沃土。

  春江水暖鴨先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廣州是否為一處創新沃土,企業最有發言權。

  廣州傑特資訊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感受到了廣州迫切創新的願望,這是廣州較早一批推出訂制政務微信的專業服務公司。

  2014年,大學畢業一年的閆宇琨來到傑特公司,擔任微信項目經理。他的第一個訂單是為海珠區政務辦的“海珠政務”官方微信公眾號作量身訂制服務。

  2014年前後,國內各地政府力推微信電子政務服務。便捷的政務服務正成為政府打造服務型政府的一個窗口。

  彼時大部分官方微信服務號還停留推送資訊和預約查詢的簡單功能。而海珠區政務辦向閆宇琨提出一個超前的要求:“海珠政務”微信必須保證實現“能辦事”的功能。

  在閆宇琨等技術人員的努力下,2014年7月15日,“海珠政務”官方微信號上線。企業通過微信上傳審批證明文件的照片,即可實現前後臺同時辦理和審批包括勞動保障年審、人力資源服務許可、道路運輸經營許可等280多個企業及個人服務事項。過去逐一填寫表格、遞交材料審批等流程全部在微信上辦妥,省去了跑腿和排隊輪候的時間。

  很快,這項便捷的服務引起海珠區內眾多企業的興趣,企業提出了更多更具體的服務要求。目前,“海珠政務”推出2.0版本,實現了微信問詢功能。按照計劃,未來的“海珠政務”還要推3.0版,政務微信將連接各個街道的政務服務大廳櫃式終端機,實現終端機出具證明等功能。

  將創新理念深入到政府管理和服務之中,廣州的創新土壤如何給創新企業帶來“連瑣反應”?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認為,政府要長期促進社會形成自主創新的氛圍,取決於一種有效運作的經濟機制,它可以將勇於創新的政府帶入持續而迅猛增長的軌道。

  學界專家認為,廣州要持續保持創新,培育出更多微信類型的創新企業,應該在全廣州營造創業文化、鼓勵人才流動和聚集,同時積蓄資本力量,在完善發現創新、支撐創新、集聚創新和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上積極作為。

  當前,廣州持續創新需補齊金融短板的呼聲漸高。廣州的金融建設在過去十幾年確實落後了,既缺乏能級之“高”,也缺乏輻射之“遠”。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當前,廣州應該補齊的創新短板是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及産業發展提供真金白銀的資本服務。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認為,各類風險資本和基金對廣州急需資金支援的初創期和成長初期科技企業的投入較少,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金融服務仍顯滯後,要培育領軍企業,“金融與科技創新相關産業必須進行無縫對接”。

  微信成長時間表

  2010年

  國內網際網路業正向移動端發力,當時全國智慧手機擁有量超過3億台。國內開發基於手機移動端的即時通訊系統工具已經出現白熱化格局,“飛豆”“有你”“口信”等功能類似産品的加入已經進入市場,騰訊更是在積極地推廣手機QQ以爭奪市場。

  2010年10月

  一款名為Kik的手機APP引起業內關注,上線15天收穫了100萬用戶。

  2011年1月21日

  微信發佈針對iPhone用戶的1.0測試版。微信由此呱呱墜地,在廣州誕生了。

  2012年3月29日

  微信的用戶數突破一億。從零增長到一億,微信用了433天。相較于Facebook花費52個月時間達到一億用戶的時間,微信快了數倍。

  2015年

  騰訊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QQ智慧終端月活躍賬戶達到6.03億,比2014年同期增長23%;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49億,比2014年同期增長39%。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