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臺灣鋼琴教師的“教”與“融”
2025-09-09 16: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合肥9月9日電 題:“90後”臺灣鋼琴教師的“教”與“融”
作者 傅天騁
“音樂不是只有譜子上的音符,更要有自己的呼吸和語氣。”日前,在安徽藝術學院的琴房里,“90後”臺灣教師葉士賢正在指導學生演奏鋼琴曲目。
2022年,葉士賢從加拿大取得博士學位後,與出生于安徽的妻子一同回到合肥。他在該學院擔任鋼琴教師,主要負責鋼琴專業的小課教學。三年來,他逐漸熟悉了這座城市的氣候、飲食與生活節奏,並將自己對東西方跨文化音樂教育的理解融入日常教學。
9月8日,在安徽藝術學院的琴房里,葉士賢正教授學生彈奏鋼琴。傅天騁 攝
在比較兩岸音樂教育時,他說:“臺灣學生最顯著的特點是善于個性表達。大陸學生最大的優勢在于技巧扎實。”更重要的是,大陸學生具有極強的學習毅力,善于持之以恆地進行基礎練習。
于是,葉士賢開始嘗試將兩種教學理念融合——既強調扎實的技巧訓練,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沒有技巧支撐的創意很難長遠。但光有技巧沒有自我,音樂也會失去生命力”。
在課堂上,葉士賢常用“像風吹過竹林”“像水面有波紋”等頗具中國傳統意境美學的描述來解釋樂譜場景,還用“大漠孤煙直”來詮釋德彪西的遼闊、借“小橋流水人家”來解讀舒曼的田園詩意,使學生們深化對音樂的感悟。
“葉老師常讓我們想象場景,比如‘黃昏湖面’‘深夜行走’。慢慢我就學會把情緒彈進曲子里了。”該校學生王思遠說。
“尊師重道是中華傳統美德,兩岸同根同源,共同傳承著這一理念。作為老師,我更希望能將這份傳統延續下去。”學生們每次下課都會主動整理琴譜、輕輕蓋上琴蓋,在無聲處彰顯互相理解與尊重。
除了教學,葉士賢也深度融入到當地日常生活。他特別喜歡吃毛豆腐和臭鱖魚,閒暇時也常與家人去巢湖岸邊散步,或偶爾登黃山看雲海。
他還主動向臺灣朋友推薦大陸的發展機會和文化特色,已有幾位朋友前來參訪甚至求職。他計劃未來在兩岸之間開展更多音樂交流活動,如合作音樂會或教師互訪。“兩岸之間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交流,尤其是年輕人之間。越接觸,越能理解彼此。”他說。
多年來,皖臺雙方通過“物聯網研討會”“MBA教育論壇”“徽文化夏令營”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不斷增進了解、加深合作。目前,安徽已有39所高校與臺灣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日益頻繁。
在葉士賢看來,大陸藝術教育市場廣闊、機會多元,尤其安徽作為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優勢明顯。“這里的學生勤奮、真誠,教學環境也充滿活力。對我來說,合肥已不僅是工作地,更是生活意義上的家。”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