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貿易”營運30年 昆山臺企探尋發展新路徑
中新社蘇州6月2日電 (記者 楊程晨)駕車由昆山向城市周圍的科技園區駛去,公路兩側帶有臺灣符號的企業廠房、農業試驗區隨處可見。眾所週知,昆山——這座江蘇省蘇州市下轄、蟬聯大陸百強縣之首多年的小城,因臺商聚集而在富饒的江南具有鮮明特色。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胞弟郭臺強創立的正崴集團,在2004年于昆山錦溪鎮設廠,目前已形成多期廠房的科技園,用人高峰期員工數可達近2萬人。工作人員介紹,工廠代工生産的電子産品、模組遠銷日美,與特斯拉、谷歌、新力等均有訂單合作。
以該企業為例的臺灣接單、大陸生産、銷往海外“三角貿易”,是多數規模以上臺企的經典營運模式。昆山成為30多年前臺企開啟這一模式的重要參與及見證者。
1990年,順昌紡織進駐,成為該市的首家臺資企業。此後,臺企在昆山的發展成為該群體整體“西進”大陸潮的一大縮影。截至今年4月底,昆山累計批准臺企達4903家、投資總額約593億美元。
2013年初,國務院批復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開啟兩岸産業合作新模式。據5月舉行的五年經驗座談會上介紹,該試驗區新增臺資項目597個、總投資58.6億美元,大多集中在高新技術産業和金融服務業領域,投資企業包含友達光電、富士康、奇美電子等知名臺灣品牌。
今年美國對華挑起貿易摩擦期間,以臺積電為首的多家龍頭臺企負責人表示出對於代工産品銷路的擔憂。這一擔憂一直困擾著這些在大陸長年打拼的臺商。
製造業臺企于大陸的發展是否存在新路徑?
由北京市臺聯舉辦的海峽兩岸媒體赴蘇浙閩調研活動期間,正崴集團昆山科技園財務部副經理徐仁傑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大陸現在擁有完備的高新技術産業鏈,企業總部正在思考,産品應更廣泛佈局大陸科技企業。
“説不定幾年後,公司簡介幻燈片上所顯示的合作企業就全是大陸公司了。”2010年就到昆山工作的徐仁傑説,和其他地方相較,昆山在對臺資企業提供便利、政策指引等方面走在了最前面。
深化區設立五年來,昆山約85個涉及貿易、投資、金融、財稅等領域的政策在試驗區框架下得到實施。該市臺辦經濟科科長曾竑皞告訴記者,85個具體政策與大陸今年2月推出“31條惠及臺胞措施”的部分內容有相似之處。昆山在與臺胞、臺商分享大陸發展成果,提供臺資企業與陸資企業同等待遇方面做到了“先行先試”。
他透露,昆山市政府專門針對“31條惠及臺胞措施”正擬定進一步的實施細則,相關文件有望在6月份對外公佈。
規模越做越大,人員結構的在地化是多數臺企的共同目標之一。在正崴集團的科技園內,住宿區和工作區全部由走廊相連接,廠區提供給員工的運動、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有工作人員調侃稱:“員工可在園內生活數月不用出去”。
徐仁傑坦言,和很多人力密集型的陸企一樣,優渥的硬體條件對緩解當前企業面臨“用工難”壓力,其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完)
[責任編輯: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