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東到臺北,過花蓮、抵宜蘭,一路走來,左山右海,山青海藍,風光旖旎。創意就像瓔珞將散落在山水之間的美麗景點,穿成了一條璀璨的花路,使臺灣東線旅遊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跟隨阿度快樂騎行
陳 楨攝
踏車感受生命的震撼
長髮披肩、皮膚黝黑的導遊阿度與我們相識在腳踏車上,我們跟隨他騎車踏訪台東縣鹿野鄉的田園山水。阿度邊騎車邊指著周圍起伏的山巒説:“右手是中央山脈,翻過去就是臺灣海峽,度過海峽就是中國大陸。左邊是海岸山脈,越過去就是浩瀚的太平洋。”在果田邊,阿度興奮地喊道:“這是鳳梨、釋迦、木瓜、枇杷……都是臺灣最好吃的水果,在這裡可以吃到樹上熟的水果,水多汁甜。”
阿度的言行舉止總是出人意外,又令人開懷大笑。阿度騎著騎著,突然加速,上坡下坡,轉了幾個彎,來到山邊樹蔭遮蔽的村道上。阿度命令我們閉著眼並排躺在馬路上,呼嘯的車輛從頭頂邊滾過,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然後,睜開眼往左右望去,只見兩邊樹梢連在一起,如綠色的隧道無限延伸,腦海中思緒萬千……
阿度又讓我們抬眼望山,倒著的山影,如清晨的湖水寧靜透明。阿度説:“已經有兩萬多人在這裡躺過馬路,與大自然親密融合,身心放鬆。換換角度,你能看到許多平常看不到的風景。”
與阿度騎車玩了半天,笑了半天,在大自然中歡樂了半天。正像阿度名片上寫的:“在這裡,我們一起創造知性、感動、快樂、回憶……”
咖啡煮出旅遊滋味
一路上,導遊江江説:“花蓮是個黏人的地方,很多人到了花蓮,就不願意走了。”在明禮路8號,我們見到了從臺北嫁到花蓮的王玉萍,她曾是臺北誠品集團的企劃員。“在臺北早出晚歸,我活得像個螞蟻,不知春夏秋冬。見不到陽光,像個蟑螂。結婚後,我們來到了花蓮,這裡的陽光很好。”她幸福地微笑説。
王玉萍和丈夫9年前開了這家咖啡館,落地玻璃大門窗,陽光照進來,渾身暖洋洋的,抬眼望去,街上綠樹斑駁,人影婆娑。一杯咖啡在手,香氣氤氳。門旁報架上,幾本旅遊雜誌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王玉萍説:“這是我主編的旅遊小冊子,將花蓮旅遊分專題介紹,像春遊慢踏號,就是春天騎車遊花蓮的感受和線路,這期是火車遊專號。小冊子辦了30多期,我們出了一本書《花蓮的45種玩法》,咖啡館和我們的名氣更大了。”
“這個旅遊指南很有創意,你是怎麼想到的?”我們好奇地問。
王玉萍哈哈大笑:“是客人啟發的,外地人來到花蓮,就在城裏幾條街上轉,不敢走遠,更不敢去山裏原住民的部落,和我剛來花蓮的感覺一樣。我於是辦起了這個小冊子,大受歡迎。我們的咖啡館又多了一項生意:帶團遊花蓮。旅遊文化竟成了咖啡館的主題。”王玉萍向墻上指去:“你瞧,這兒講座不少。”果然,墻上的海報一個接一個:余秋雨山水文化討論、親子遊講座……
“臺灣向大陸開放自由行旅遊,我們的生意會更好。好幾個夏天,我這裡接待過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的學生旅行團,大家在一起玩得很開心。”王玉萍充滿期待地説。
夢想種出休閒農場
大巴車在宜蘭冬山裏,繞了幾個彎,我們便到了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只見漫山遍野的綠樹青草,悠閒的人們在林間蕩著鞦韆。58歲的農場主張清來腳穿涼鞋,指甲縫裏和咔嘰褲邊角上沾著泥巴,樸實得就像田間老農一樣,讓人感到親切。張清來是臺灣休閒農場的創始人,30年前,他就在這裡買山墾荒,種下了紅檜、香樟等名貴樹種和橘子、葡萄、楊桃、甜橙等果樹。張清來説:“香格里拉就是夢想的地方。我在荒山上種果樹,就是做旅遊大夢。”他靠賣果園門票,1年就凈賺100萬台幣。
張清來並沒有因此而滿足:“要跨足餐飲、住宿,才能吸引外地客人。”用7年時間,他在山上蓋起了酒店,推出了稻草人製作、打陀螺、放鞭炮等富有童趣的活動。
天色漸暗,山頂上,冬山河度假酒店燈火輝煌,張清來領著我們點燃了寫滿祝福的孔明燈,孔明燈隨風向天上飄去……張清來説:“我們休閒農場60%是島外遊客,每年收入折合成人民幣有2000萬元,60%來自住宿,30%是餐飲,農産品只佔10%。農田不是地,是風景,是文化。香格里拉除了酒店主體外,再沒有任何水泥建築。旅遊做的就是環境、文化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