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王喜義:金融創新的開路先鋒

時間:2010-08-30 09:19   來源:深圳特區報

  

  王喜義

  30年來,深圳經濟神話般地騰飛,金融業的創新發展正是這一神話的“龍頭”和支柱。

  提起深圳的金融改革創新,不能不提一個人——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原行長王喜義。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他率領和團結廣大深圳金融人一起,發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摸著石頭過河”,創造了領先全國的121個“第一”,而大部分的第一,今天已被推廣到全國。時任人民銀行行長的戴相龍曾評價:“深圳這個小舞臺唱出了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一齣大戲”。

  在深圳第一項創新,他學會了“先斬後奏”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這樣描繪他的金融思想:“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這些話振奮了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計劃資金司副司長的王喜義。抱著“到特區去要放開束縛大幹一場”的心態,1985年,他申請來到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

  創辦初期的特區儼然一個火熱的工地,一切都急需“貨幣的第一推動”。深圳金融業便扛起了突破資金瓶頸的歷史重擔。王喜義到深圳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草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的報告,沒想到自己拿到總行去,立即就碰了個釘子,被有關領導否定了,説:全國都沒有股票,你搞證券公司幹什麼?

  王喜義不甘心,多次去遊説:“沒有股票我們可以先買賣國債,要允許深圳試一試。”後來,還是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劉鴻儒同意了:“那你們就試一試吧。”20多年過去了,王喜義還清楚地記得,批文是1985年9月9日下來的,他欣喜若狂。

  1988年1月8日,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掛牌,這是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掛牌當天僅收購了400元國庫券,數額雖小,卻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首筆交易,“這個星星之火,日後終於變成燎原之勢。”

  這次經歷,王喜義總結出了一個經驗:“深圳要進行的這些改革,都要去總行去審啊批啊,它肯定有難度,因為他們沒經歷過,我們也沒經歷過。”“鄧小平同志講要‘摸著石頭過河’,還得自己摸。以後我們創造的這121項全國第一,大多是‘斬而不奏’,有的是‘邊斬邊奏’,有的‘先斬後奏’。”

  把“烏紗帽”放在桌上隨時準備給人家拿掉

  1988年,王喜義正式調到深圳,任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副行長。

  王喜義説,那個年代的深圳,大家都有一股“做事”的勁。他記得自己剛剛到深圳走馬上任,分行行長羅顯榮就對他説:“在深圳搞金融改革,要把‘烏紗帽’放在桌子上準備讓人家隨時給你拿掉。”

  在王喜義和他的同事們後來多次的“斬而不奏”、“邊斬邊奏”、“先斬後奏”的創新中,就有多次掉“烏紗帽”的冒險。關於匯率並軌改革就是其中一項。

  1993年12月31日下班之前,國家關於匯率並軌改革的國務院通知傳到深圳,要求從1994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內容主要包括實行銀行結售匯,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實行有管理的流動匯率。當時,深圳的外向型經濟比重已經比較大,如果簡單地執行通知,就會對經濟和深港兩地的居民生活帶來困難和不便,怎麼辦?

  由於當天晚上各大銀行都要進行年終結算,直到淩晨1時,王喜義才將我市20多家的金融機構負責人聚集在一起召開會議。這時向市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請示已經來不及了,大家經過商量,決定提出一個變通辦法,包括設立待結匯賬戶,把“禁止外幣流通”改為禁止“外國貨幣流通”,把港幣排除在外;把保險公司視同銀行,一個月的凈利潤才結匯。按上述內容,由王喜義執筆共同草擬了一個新的“公告”,準備次日張貼,讓社會了解,以便執行。

  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王喜義在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負責人彙報這個“擅自篡改總行文件的嚴重罪行”時,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説:“我已經把‘烏紗帽’放到了桌子上,隨時準備你們拿走吧。”不久,總行工作小組到深圳對此事了解情況,並請他靜候北京的決定。

  “後來,我涉險過關了。”1994年3月16日國務院召開了辦公會議,同意了深圳的辦法。1995年開始,許多沿海發達地區都學了深圳的辦法,由此輻射到全國。

  “改革就是要最冒風險。”這是王喜義最常説的話。其實,他所冒的,不僅僅是掉‘烏紗帽’的危險。改革總要觸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體,多年來,他收到過無數的恐嚇信,恐嚇電話,有人將子彈寄到他家裏來,也有人當面掏出槍拍在他的辦公桌上。形勢最緊張的時候,公安部專門下令要保護王喜義的安全,每天有6個公安幹警在他家附近巡邏,一天要換3輛車出入。多年後,對記者説起這些驚心動魄的經歷,王喜義很平靜。

  改革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改革,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這樣或者那樣前進當中的問題。

  在特區建立之初,深圳人在信貸資金管理上就廢除了“金融井田”,開阡陌,打破專業銀行界限,進行混業經營。工行可以“下鄉”,農行可以“進城”,中行可以“上岸”,建行可以“出墻”,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也可以選擇銀行,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然後不久,問題發生了,銀行之間一度出現了惡性競爭的情況,一些企業利用多頭開戶多頭套取銀行的貸款。怎麼辦?要不要取消銀行業務交叉的做法?

  王喜義説,“改革是一支放出去的箭,開弓沒有回頭路。只要改革的方向對頭,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他與金融機構的同志們一起積極探索,大膽試驗。1991年,貸款證制度走上深圳改革舞臺。貸款證由深圳人行統一頒發管理,一個法人企業只能領取一本貸款證。企業辦理貸款和還款時必須向銀行出示貸款證,這樣就防止造假騙貸,從而使企業健康運作。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全國部分大中城市銀行推行貸款證制度,全國20多家報刊稱道這是“活而不亂”、“管而不死”的新路子,是金融監管躍上一個新臺階的標誌。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成立、全國早最運作的證券交易所、全國第一張金融商業日報、全國最早的樓宇按揭貸款……兩個多小時的採訪道不盡深圳金融領域的121項創新。

  “這些改革創新並不是我自己一個人的功勞,這要歸功於中央的支援,歸功於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及金融機構同仁的共同探索。”王喜義説。

  陽光從窗外照進來,説到激動之處,王喜義站起身來,在屋裏走來走去:“前30年的改革深圳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不能躺在歷史的成績上‘睡大覺’,深圳還要敢試,敢闖,敢把‘烏紗帽’放在桌子上……”

  人物檔案

  王喜義:1936年1月生,籍貫遼寧,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原行長。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27年,1988年正式調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先後任副行長和行長。擔任人行分行行長期間,他率領和團結深圳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各金融機構領導,大膽進行金融改革與創新,創造了領先全國的121個“第一”,絕大部分被推廣到全國。他在深圳探索建立人民幣貨幣資金市場、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和黃金飾品市場;率先將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引入中國金融實踐,率先建立貸款證制度和經濟檔案制度。在他的推動下,深圳實現了ATM機聯網,把深圳的銀聯卡推行到全國,促進全國銀聯公司的成立,為全國銀行間的資金清算和劃撥架設了一條高速公路。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