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遊客熱衷于學習茶藝,也樂于品鑒各類頂級名茶。

江西傳統習俗新娘茶表演。
6月的上海世博園,觀摩人群日漸火爆。在寶鋼大舞臺“中國元素”傳習區內,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上海茶葉學會主辦,上海鼎尖茶業有限公司承辦的茶文化項目“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華茶藝展演”,為色彩斑斕的中國文化展示又增添了一縷回味無窮的幽香與風雅。在為期一個月的的展演時間內,來自江西、浙江、上海的高校學生茶藝表演團體在此輪番上演多姿多彩的茶藝節目;來賓們觀演之余,可品嘗中國六大茶類的代表性名茶,研習不同的名茶衝泡之道,分享中華茶文化的無窮魅力。
看茶,問茶,飲茶,品茶,品味文化
中華茶文化以“和”為核心,承載哲學、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諸多元素,蘊藏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生活智慧,積淀了深厚的中國文化元素,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一千多年前,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就提及“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孫中山先生更是明確倡導“茶為國飲”。無論是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文人津津樂道的“七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毫無疑問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和文化元素。
在中國元素傳習區內,茶與織、瓷、扇、畫、紙、藝、樂、戲等,一同被分別設為主題區域,展示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世界看中國”的係列文化窗口。
6月初伊始的“中華茶藝展演”,通過茶藝、禮儀、品飲、歌舞等多種傳統回歸及現代藝術表現手段,立體構建茶文化互動氛圍,在質樸中展現優雅,在文化中予人享受。 入選“中華茶藝展演”的數十個優秀茶藝節目,均具有歷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特點。節目匯聚中國六大茶類代表性名茶和特色泡飲藝術,展現出中國名茶的美輪美奐。
茶美,人美,曲美,舞美,美不勝收
婉約美麗的女子,精美的青花瓷,清幽的曲子,琥珀色的茶水,淡淡的茶香。走進茶藝展演區,映入眼簾的是舞蹈演員曼妙的舞姿和古色古香的瓷器,觸摸著倣若羊脂的青花瓷,心靈頓時跨越千年。展演區里不時傳來遊客們的驚嘆聲。他們驚嘆于表演之精彩,驚嘆于中華茶散發出的迷人魅力。
茶藝早已發展為一項內涵豐富的表演,將中華文明的悠遠與豐厚納入其中。《荷香茶語》、《新娘茶》、《普洱清韻》,你可以從中品味到濃濃的人文風情。 《潯陽遺韻》、《文士茶》、《擂茶》再現了飲茶人士之儒雅,飲茶環境之清雅,飲茶器具之高雅。《君子茶》、《禪心茶語》、《天地人和養生茶》,表現諸家文化思想的精神內涵。《牡丹亭》、《化蝶》、《茶藝紅樓夢》,將觀眾的心,帶入到“瘙紫嫣紅開遍”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中。《品飲西湖》、《天目幽蘭?金玉滿堂》、《蓋碗舞》,融合了茶俗、茶事、茶韻……
在這里,來賓還可以親自動手,品飲各色名茶: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的“祁門工夫紅茶”; “余姚瀑布仙茗”;在茶學名著《大觀茶論》中推崇備至的“安吉白茶”;來自秦嶺、入列貢品的“午子仙茗”;被記載于陸羽《茶經》中的“莫幹黃芽”;被譽為“普洱茶皇冠上的明珠”的古喬木普洱茶;風靡世界的“鐵觀音”等。
為配合茶藝展演項目,組織者特制了一款“千年至臻”組合禮品茶,內裝六種“中國鼎尖名茶”各一款,並以多種中國本土文化藝術標志物作為包裝,象徵對應各類名茶特性或色標。此一創舉引來眾多對茶文化感興趣的遊客圍觀,仔細打量。
傳習,傳承,傳統,傳播,“傳”字當先
在世博會百年歷史上,中國茶的露面並非首次。而中國茶藝在世博會的現身,則始于本屆。
中國茶和茶文化傳播到海外,可追溯到唐代,首先是東北亞;流傳到歐美等地也有四百多年。但總的來說,中國茶及其文化的流布與影響還相當有限,與千年飲茶大國的歷史事實很不相稱。因而,借助世博會這一舉世矚目的盛會,以現代傳播手段推廣中國茶及中國茶文化更顯得尤有重要。
來自南昌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和上海商貿旅遊學校的學生茶藝隊,作為茶藝展演主力,以茶藝推動“茶為國飲”,體現了新一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而中國元素活動區用一個月的時間集中展示豐富多彩的中國茶藝,既宣告了茶文化是中國歷史和文化養育的寶貴財富,也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向世界推廣茶文化所代表的中華傳統生活方式。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鋼筋水泥的現代化城市需要文化的浸潤,美好的生活需要與激烈競爭同步的舒適和閒暇,需要與奮發有為同行的張馳有度。
資深茶文化專家說過:在當代全球化的格局下,“茶為國飲”應有新的解讀,即“中國之飲”和“國際之飲”。然而,從“中國之飲”到“國際之飲”的路,會不會也像奧運、世博那樣,讓中國人翹首期望百年、甚至之久呢?在寶鋼大舞臺,當我們看到中華茶藝展演現場人頭攢動的場面,看到中外遊客興致勃勃學習茶藝技巧的情景,一個答案油然生成:已有數千年歷史的飲茶,由“中國之飲”到“國際之飲”的路,再也不會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了。